
吳冠中《嘈嘈皆鄉音》
作為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重要代表畫家之一的吳冠中,其作品近年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一路走俏,自2000年起至今其作品上拍成交率一直出于上升勢頭。其創作于1990年代的一幅代表性油畫作品將亮相于北京匡時2010年春拍油畫雕塑專場上,此次亮相必將引起各藏家及愛好者的重點關注。
將于2010年北京匡時春拍油畫雕塑專場中出現的,吳冠中創作于九十年代的《嘈嘈皆鄉音》是其獨具代表性的油畫作品。圖中描繪的是充滿著濃郁鄉情的江南水鄉養鵝場的熱鬧景象,在其眾多表現故鄉的作品中,這一題材是他非常喜愛的,曾經在他的油畫和水墨作品中屢次出現多種變體。
吳冠中一生探索繪畫的形式美,在油畫民族化和水墨畫現代化的實驗中尋找著建構現代中國美學的新方法。從藝六十余年,他“水(水墨)陸(油畫)兼程”,取得了卓著的成果,不僅將“油畫的色感和濃郁與國畫的流暢和風韻”進行了彼此的補充,成功地在油畫畫面中體現了中國式的意境之美和用筆韻味,同時也在中國畫中加入了充滿變化的斑斕濃郁的色彩以及現代繪畫中的構成觀念,從而創作出典雅的具有中國氣質的油畫和具有現代意味的水墨畫。
無論是黑瓦白墻的江南民居,飽經風霜的古樹枯藤,還是歡快鳴叫的鴨群、鵝群……這些最為經典的題材,畫家總是會以油畫、水墨兩種方式進行創作實驗,在反復比較中尋找最為合適的表現語言。“油彩解決不了的難題由墨彩來攻關,墨彩感到薄弱的時候又回頭求助于油彩”,“在線的奔放與面的塑造,在空靈的表現與厚實的呈現方面”,畫家探究著在墨彩與油彩之間如何進行取長補短的融合。如果就吳冠中的作品進行縱向觀察,他對油畫與水墨語言進行反復實驗、深入探求的過程就會非常明晰。我們會發現,他的某些創作于不同年代的作品竟是脫胎于同一個母本。當然在具體的表現上,它們是各有差異的,是經過深思熟慮后重新調整的產物:或是構圖上作了挪移;或是技法上作了減筆處理;或是進行油畫與水墨的材料互換。
以此幅《嘈嘈皆鄉音》為例,吳冠中表現類似題材的作品還有幾幅,創作時間上的跨度從1970年代到1990年代。油畫作品《太糊鵝群》是最早的一幅,畫于1974年,雖然在用筆上顯得輕松流暢,增加了線條的表現力和筆觸的動感,但是構圖方面顯得比較嚴謹,寫實性較強,屬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時期的典型風格,亦稱得上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其中鵝群的表現已經開始具有抽象的雛形。1982年創作的水墨作品《養鴨場》,其實是油畫《嘈嘈皆鄉音》的母本,同樣的場景,只是構圖略有所區別,一個是“寬銀幕”,一個是普通“銀幕”,而作為畫面主體的房屋、鴨(鵝)群、圍欄幾乎一樣。《養鴨場》反映了一派水墨江南的詩情畫意,畫面中的點、線、面、色、塊、型,畫家遵循形式美的規律自由組合,白墻黑瓦、綠柳紅花,以及圍欄中熙攘的鴨群,均以概括的筆墨、色彩勾勒繪出,尤其是鴨群的表現則完全由抽象的點線組成。
1996年創作的《嘈嘈皆鄉音》脫胎于《養鴨場》,然而在氣質上顯然又具有很大的不同,這幅創作于九十年代的油畫作品更像是一個記憶中凝固的風景,結合了《太湖鵝群》的色調和《養鴨場》的圖式,只是屋舍、柵欄、鵝群、以及畫中央起點睛作用的人物,畫家是用一種非常樸拙和凝練的手法來表現它們,似乎是要故意放棄以前技法上的熟練與流暢,以獲得一種反璞歸真的效果。這種不同事實上反映了1990年代以后畫家在創作上的一些新的變化:如果說此前他對油畫和水墨有著階段性地側重,那么到了1990年代以后,他的創作心態開始變得越來越自由了,不再著力于主攻某一點,而是在創作上充分解放自己,更重視自己在傳情達意時即興而直接的表達需求,水墨、油畫、具象、抽象,這些都不再是需要專門加以分析、考慮的問題,隨性隨情成為創作的主導。從這個時期開始,我們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各種不同表現手法穿插出現的情況。《嘈嘈皆鄉音》體現了這種綜合的特點,盡管它在圖式上顯得更為簡單概括,但是筆法的老辣厚重卻令其別開生面,具有了一種單純、真摯的韻味和情感。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對這句話,吳冠中一直非常推崇,并在他論畫的文章中有多次的反映。所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他的畫也是他個人情感與心境抒發的生動體現。關于“鄉音”題材,1992年和1993年他還分別作了一幅水墨作品《鄉音(鵝)》和一幅油畫作品《鄉音(鵝群)》,畫的都是近景的鵝群,紅點、黑線、白色塊,密密麻麻,充滿節奏和韻律感。他的題字“白發滿頭故鄉行,鵝群嘈嘈皆鄉音”道明了畫家為何多次創作這一題材的緣由。相信此張作品在匡時拍場的亮相,將為喜愛吳冠中的藏家帶來又一個新驚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