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當代藝術展嗎?”在剛剛于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的“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歷程·繪畫篇(1979-2009)”展覽上,當看到曾轟動一時的靳尚誼、羅中立、楊飛云、艾軒等寫實繪畫藝術家的名作,與爭議重重的張曉剛等“當代藝術F4”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出時,不少觀眾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這是中國當代藝術3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呈現,展覽選取的80余位藝術家的100余組件作品,大多數價格都超過百萬元,不少甚至已步入“千萬元級陣營”。以目前的市場價格統計,本次大展展品總估價達數億元。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作品沒有一件出自民生美術館自己的收藏,全部從中央美院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畫廊以及收藏家和藝術家本人處征集而來,許多作品是首次抵達上海,整個展覽僅籌備就用了一年多時間。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何炬星告訴記者,他們花費如此大的財力和精力,是希望通過展覽刷新中國當代藝術的概念,告訴人們過去通常認為中國當代藝術按西方標準創作且主要收藏都在國外的結論并不成立。
九成表達的是中國情緒
30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散落各地,使人們只能通過畫冊、美術史書籍、印刷品、復制品、孤立作品等,來建立當代中國的圖像觀。一個最普遍的觀點為:中國當代藝術是在西方人面前的耍猴行為。
對此,何炬星并不認同。他說,中國當代藝術的確借鑒了西方藝術語言,但通過回顧30年,發現近九成當代藝術作品是對中國人、中國社會的思考和情緒表達,描繪的完全是中國土地上發生的一個個情景。“當今中國任何一個行業都存在借用西方語言和工具的現象;重要的不在于借鑒什么語言,關鍵是看它所關注的是什么內容。中國當代藝術關注的是中國的社會環境、社會進步和內心感受,怎么能簡單地說是對西方藝術的拷貝?”
以本次大展為例,不管藝術家采用何種先鋒藝術方式,他們都使得繪畫成為參與社會變革的一股強勁的視覺力量。上世紀80年代初,羅中立的《蒼天》反映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久旱逢甘霖的狀態;“85新潮”時期,孟祿丁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在新時代——亞當夏娃的啟示》,既是對西方超現實主義藝術語言學習的最知名之作,也是改革開放正在不斷打破種種禁錮和陳年舊習的象征;1990年代,中國畫壇學院現代派最知名作品之一、朝戈的《敏感者》,聚焦知識分子精神狀態;2000年以來,青春殘酷繪畫領銜人物尹朝陽的《石頭》,則用帶有表現主義意味的筆觸,隱喻地表現了青年與環境的緊張關系……揭開洋化的包裝,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都是中國的內核。
如果中國當代藝術是棵大白菜,希克只收了一片葉子
“大白菜”的根還在中國
在很多的人觀念中,中國當代藝術品大多在西方藏家手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瑞士藏家烏力·希克。被稱為“中國當代藝術品最大藏家”的他用10余年時間收藏了180多位中國藝術家的近2000件當代藝術品,幾乎包含了繪畫、雕塑、裝置、影像、招貼、剪紙等當代藝術的各種類型,堪稱一部“微縮的中國當代藝術史”。在瑞士中部那占據整整一個小島的城堡式家中,他率領一個工作班子整理、研究所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并策劃在世界巡回展示。
大大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本次大展主辦方謝絕了很多西方收藏家的參展要求;展覽上亮相的100余組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囊括了30年來轟動一時的諸多名作,卻沒有一件來自海外。何炬星表示,30年來,以希克、尤倫斯等幾個西方收藏家為代表,確實收藏了一部分中國當代藝術品,其中不乏重要藝術家的作品,但相對于整個中國當代藝術品來說那只是一部分。如果把中國當代藝術比作一棵完整的大白菜的話,不論是希克、尤倫斯還是薩奇,他們擁有的只是合他們口味的一片葉子,這棵大白菜的根和心還在中國。“國內有更好更核心的作品,沒有海外的藏品,對整個中國當代藝術品全局來說,沒影響!”何炬星直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