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藝術學科評議組三屆召集人 張道一教授(朱同推薦)
任何時代的造物活動都是以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的“百工”技藝,最大也是用途最廣的莫過于木工,所以木匠被稱為“大匠”。雖說在席地而坐的時代就有不少種類的木器,但到高坐家具的產生時期,家具體系才算完成。不僅促成了起居方式的重大轉變,在文化生活的氛圍中和社會各層的習俗上也引起了很大的變化。這些問題的闡明,都在邵曉峰新著《中國宋代家具》中得到論述。這既是一部研究家具的專著,又是闡述生活方式的論說。它雖然只寫了一個宋代,實際上是上下關聯,深刻說明了中國家具史的重大轉折,即由席地而坐向高坐家具的過渡。他將宋代家具分作臥具(床、榻)、坐具(椅、凳、墩)、承具(桌、案、幾)、庋具(箱盒、櫥柜)、屏具(屏風)、架具(燈架、巾架、盆架、衣架、鏡架、鼓架等)六大方面。表明在起居生活的諸方面已很周到、齊全。有些家具雖在宋代之前已經出現,但隨著高坐家具的流行,其形制也必然有所改變。如果單純從設計或制作的角度看,可以現代“人機工程學”和“工藝學”進行考量。但此書的顯明之處是聯系到人與物的關系,包括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以及有關的禮儀等,闡述了相當豐厚的一個文化層面,這些都表現在若干個案的研究中。
就我所知,此書是對宋代家具進行系統而深入研究的一部著作,在此之前尚未見有如此全面者。邵曉峰以大量的圖物互證、史論結合,既將家具本身理出一個設計的體系,又闡明了深刻的人文內涵。由此所揭示的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宋代家具本身,對設計藝術理論、工藝美術史乃至中華民族的文明史研究等,必然會產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