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在收藏世界里淘寶的人,最大的快樂恐怕就是撿到漏了。你想啊,幾十元幾百元買到的東西,其真正價值卻成千上萬甚至更高,不僅滿足了所購非虛、實現藏品保值增值的初衷,而且獲得了眼光夠“獨”的贊譽,至少也可以在心理上得到自我滿足,豈不快哉?于是乎,在古玩城 樓上樓下不停轉悠的一干人等,可以說相當部分是沖著“漏”而來的。但在如今假冒偽劣風靡藏界的殘酷現實中,真有還有漏可撿嗎?
好幾個周末都在深圳古玩城的同一個玉攤上看到一塊和田玉雕件,重量超過1.5公斤,大家在把玩之后卻又都一致地表示惋惜。何也?原來,這件東西雖系和田山料染色,但從所雕“鳳穿牡丹(又叫鳳戲牡丹)”來看,玉質竟然出奇的油潤,白度、凈度也相當不錯。只是由于外面染上了紅紅的“血腥色”,加上雕工確屬一般(大多數情況下,染色料不僅很難喚起大師們的創作欲望,還容易使大師自貶身價,因而絕少有成名的師傅愿意接單),在攤上一擺數月,開價1200元卻幾乎無人還價,老板很是郁悶。
有一天,我和老板討論起了“改造”的話題:料子前面雖然雕開了,但背面卻原封未動且比較平直,老板于是突發奇想,打算把前面推掉,用后面的料子做兩塊“平安無事”牌:“好牌子賣上千沒有問題的。”仔細一比劃,卻發現了兩個問題:做兩塊大牌子吧,不僅料不夠,而且從進光看,中間部分厚度不夠,不支持;而做一塊大牌子或者兩塊小牌子不僅“溢價”不多(相對于目前的雕件而言),還必須得冒背面玉質不如前、存在綹裂、水線等幾大風險;再一個就是,背面整塊料的中間部分有指甲蓋大小的一塊墨,也就是說,這是一塊青花料,只不過其黑色部分較為集中并且面積不大而已(這也正好印證了其玉質何以油潤——行內有一句話,叫做“青花墨玉出羊脂”)。雖然只是一小塊墨,但真要把它做到牌子上,肯定會影響質量與賣相。于是,“牌子方案”幾經討論,最后不了了之。
后來幾位玉友又幾次提到它,這件雕件也不斷地在人們手中反復傳看,但大家都沒有想出更好的妙招能使這件東西“起死回生”,眾人的興趣也就逐漸淡下去了。
上周末再去古玩城,無意中卻發現那塊料“失蹤”了。打聽之下,老板頓時顯得很激動:咱們都傻啊!人家拿這塊料去做了一只手鐲,那成色,嘖嘖,差不多到羊脂了!有人開到5000了,可人家根本就不賣!
原來,我們在討論這塊料子的“修改方案”時,那位后來的買家則默默地在邊上觀察+偵察,但他當時并沒有流露出購買意圖,更沒有貿然出手,而是等我們對這料子的“熱情”漸漸冷卻后,才還價800元將其收入囊中。東西一到手便直奔相熟的加工廠,找師傅將前面的雕刻部分切下來,并且牡丹是牡丹,鳳凰是鳳凰地一分為二;將剩下的部分推平一看,一如自己的預想,剛好一只手鐲的料子!而墨色部分大致居于手鐲中心,直接作為手鐲芯去掉就是了,那點黑墨竟然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料子中心部分確實比較薄,但做手鐲需要的料子只是邊上的一圈,而這一圈料不僅足夠,而且上好!
手鐲坯樣剛出來,還沒有打磨拋光呢,當即就有也是來廠加工的一位玉商看上,開價從3000元步步高升到了5000塊,鐲子的主人仍不動心;倒是那牡丹、鳳凰外加鐲子芯以及邊角料他倒毫不吝惜,以800元的價格“拋售”而出——當初的“主角”,如今的“邊角料”已收回成本,到手一只難得一見的高品位手鐲,心里的痛快勁就別提了。
聽完老板的講述,大家都很感慨,認為最初的“牌子方案”形成了一個無形的框框,禁錮了大伙的思維。要在平時,考慮一塊大料的加工一般會首選手鐲,這次怎么偏偏就“跑偏”了呢?
在古玩城,誰都想撿漏,但真正撿到漏的人能有幾個?這位玩家不過比別人多了一分思考,甚至可以說僅僅動用了一點“常規思維”而已,但就是這多出來的“一點”,不僅實實在在地證明了“漏”不僅有,并且可以毫不費勁地“撿”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