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寧展示他所收藏的撲克牌 有這樣一座茶樓,處處都是撲克的身影。在這里,你可能觸摸到藏家壓箱底的珍品撲克,可能看到亦真亦幻的撲克近景魔術,更能體驗到各種天馬行空的主題撲克創意。在這里,撲克所帶來的樂趣不僅僅是“斗地主”或者“干瞪眼”那么簡單。
昨日,盡管位于羊市街的這家“撲客大茶樓”尚在裝修,但好幾名“撲客”已經按捺不住。覓一角落坐下,幾副撲克在手,茶香中品評方寸撲克背后的另類江湖。
收藏
坐在記者對面的李建寧,早早地戴上一雙白手套。特意帶來的手提箱里都是成副的撲克,大的近乎巴掌大,小的則不過兩指寬。形狀也并不都是常見的長方形,圓形、五角星形狀的異形撲克也擺在眼前。材質也是多種多樣,紙板、銅質甚至塑料片……
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從學校畢業的李建寧當上了醫生,在重慶一家兵工企業的醫院供職。醫院設在山區,距離重慶城區百余公里,進一趟城得花上近3個小時。有一天晚上,李建寧和朋友聚在一起打“雙扣”。一拿起撲克,他卻忍不住盯住了牌面上的圖案,“竟然有這么漂亮的撲克,每一張牌面上都是一幅盆景圖。”見慣了當時流行的常規撲克,這副盆景主題的工藝撲克讓李建寧驚奇不已。得知重慶城區有專賣撲克的柜臺,頓生興趣的李建寧便開始格外珍惜進城的機會。每逢進城,采購生活用品之余,必到位于解放碑的重慶百貨大樓去逛一逛,挑幾副心儀的撲克,買回去細細欣賞。
李建寧最難忘的進城經歷是當時買到了“百驢圖”。那天,他到解放碑附近逛上一圈,回到招待所,他卻心事未了,猶豫一番后,他又奔回商場,找到此前看到的一副“百驢圖”撲克。“印象中驢的形象并不好,加上撲克上的圖案也不美觀,一開始險些放棄了。”而就是這副險些被李建寧放棄的撲克,如今已經成了他手上的珍品,在全國收藏界也十分罕見。原來,買到“百驢圖”不久,因這款撲克的設計存在瑕疵,廠方撤貨,絕大部分撲克被回收銷毀。
后來,李建寧來到成都,收藏撲克的愛好卻一直保留了下來。從最初進商場買撲克,到后來與人交換、到古玩市場淘寶,甚至訂購限量版收藏撲克……憑著2000多副不同種類撲克的私藏,李建寧剛一加入成都撲克協會,就成了協會內撲克收藏的代表人物。
玩家
薄薄的名片旋轉起來,放射狀的條紋上呈現出一枚硬幣大小的圖案,旋即,一枚硬幣從紙上蹦出……“你好,我是魔術師叮當。”“叮當”是林霖在魔術圈的名字,他是魔術的專家,同時也是撲克玩家。
一有時間,林霖就會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排練新魔術。大多數情況下,這位被稱作“金牌近景魔術師”的24歲小伙都會用到撲克。“大約6成以上的近景魔術都會用上撲克。”林霖說,撲克是魔術魅力的載體。
從小就跟著少兒電視節目《大風車》學習魔術,幾張撲克牌的變幻曾是林霖在小伙伴中“炫耀”的資本。上大學時,林霖身邊多了些熱愛魔術的朋友。為了買到適合魔術表演的撲克,他一邊上學一邊做家教攢錢。那時候,能有一副價值30元以上的“單車”撲克,會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這種美國生產的、常常用于魔術表演的撲克,具有出色的彈力和觸感,加之牌背設計有白邊,適合很多魔術的需要,幾乎是近景魔術師的一個標簽。
如今,創辦“魔法公社”、參加商業演出、經營魔術撲克,林霖將自己投身于魔術之中。而就是這段時間,練習中留下的百余張廣告牌竟在無意間成了他的私藏。這些多用于魔術表演的撲克,品種多樣,特點各異。僅僅“單車”一個品牌,就有“黑老虎”、“嘉年華”、萬圣節搞怪撲克、“褪色天使”等多個系列。此外,“小蜜蜂”等品牌撲克也分布其中。
如今,林霖在魔術圈內已經小有名氣,但對于撲克的熱情卻只增不減。幾乎每一次撲克協會的活動現場,都會有他的身影出現。撲克也從一種表演工具、一種身份標簽轉變成了一種樂趣。
產業鏈
“成都有一種現象:三個人在一起就‘斗地主’,四個人在一起就打麻將。現在,相對于麻將而言,成都人更喜歡這種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展的‘斗地主’游戲。要斗地主就需要撲克牌,但又有誰能從這里面發現商機呢?”這是《中國經營報》關于張濤的報道開篇。
張濤是成都撲克協會的負責人。不同于收藏頗豐的藏家,他本人更像是一位經營家。不論是頻頻見諸報端的尋親撲克、斗地主大賽,還是構想了幾年但尚未開門迎客的撲克茶樓,張濤將撲克做成了一條產業鏈。難怪他會登上一張關注經營的報紙版面。專職做特色撲克,使得他辦公室里的撲克不比任何一個藏家少,但大多是帶著他自己創意的新牌。“最初的靈感來自薩達姆通緝令。”張濤說,2004年底,美國一副印有包括薩達姆在內的被通緝對象的撲克流傳開來。那時的張濤尚在從事會展業,“薩達姆通緝令”的啟發,讓張濤毅然決定辭職投身撲克自行創業。經歷過投資方向的選擇,經歷過資金短缺的困窘,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家汽車廠商有意在撲克上打廣告的消息,傳到了張濤耳中。不久,張濤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個“拿得出手”的作品:汽車廣告撲克。廣告撲克進入“斗地主”的場合僅僅是一個噱頭,但因此引發的關注卻成了張濤以特色撲克創業的開端。
從廣告撲克開始,張濤和一些合伙人陸續推出美女撲克、藝術撲克、收藏撲克、人文風情撲克等多個品種。通過舉辦比賽、制作廣告撲克,漸漸地,一條撲克背后的產業鏈被張濤挖掘出來。再到后來,以尋親撲克為代表的公益撲克推出,更將撲克的傳播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撲克制作發行成本低,受眾面又廣,還兼具娛樂性。”張濤說,撲克牌其實已經成為一種廣告媒介,而這項“興趣產業”一年可以為他帶來數十萬元的收入。
從投身撲克創業開始,張濤就尋思著為撲克愛好者搭建一個交流共享的平臺。2006年,各方奔走之下,成都收藏家協會撲克專委會和成都市撲克協會相繼成立。“協會以娛樂、比賽和收藏三個愛好層次將會員凝聚在一起,娛樂為基礎,比賽做支撐,收藏則是更高的境界。”張濤說,自己就是一個公益撲克的收藏愛好者。
目前,撲克協會籌劃已久的“撲客大茶樓”正在裝修,準備開門迎客。這里將是協會的辦公地,也是愛好者的主題沙龍場地。大到茶樓整體格局,小到某一個具體的茶杯,甚至撲克折成的裝飾物,都將體現出撲克的特色。“4月24日要舉行一個公益撲克展,就算是開張儀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