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農歷年,年味特重,才吃完臘八粥,就掰著指頭,數日子,盼春節的到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尚是少年的我,熱切期盼過新年,原因有四:年三十晚上的壓歲錢;年初一早上的穿新衣;放一下禮花,燃一串鞭炮;更難以忘懷的卻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晚餐——年夜飯。那是食品匱乏的年代,望著滿臺子的“美味佳肴”,真可謂饞涎欲滴。
才結束了半學年學業,開始放寒假,父母就叮囑:“要過年了,放假后不要僅顧困懶覺,記得早上早點起來,到菜場上排隊買小菜。”那是一個憑票購物,尚且要趁早才能買到滿意食品的時期。年少氣盛,半夜,約了幾位知心的伙伴,上小菜場連夜排隊,滿心地歡天喜地,一種好奇好玩,仿佛完成一樁偉大的使命。然而,母親叮嚀又一次想起:“記記牢,魚票和鈔票要放放好……”三五知己談天說地,一晚上的莫名興奮,睡意全無。天還蒙蒙亮,臨開秤時人聲鼎沸,爭先恐后,一剎那人群魚貫而入,如開閘之水,洶涌之至。此時,我一摸口袋,不好,鈔票尚在,魚票卻不見蹤影,再搜遍全身衣袋,未見片紙,那一個急,急得寒冬里汗珠直冒,正在自斥不已,卻輪到我購買魚了,苦苦地懇求,說盡了好話,營業員卻說:“無奈呀,一條魚一張票,憑票兌付,否則自己要賠的,實在沒辦法。”我急得差一點掉淚,正想打道回府,恰巧聽到了母親的聲音:“關照儂魚票放放好,就是不聽,還好落了屋里,否則迭格年也難過了……”那是一個魚票比鈔票還要金貴的歲月。
當我提拎著一條黃魚,離開魚攤,母親在背后喃喃道:“總算好了,年夜飯有黃魚,但愿年年有魚,年年旺。”由悲轉喜的我,蹦蹦跳跳直往家中去,母親的話,似懂非懂。
失去過更懂得珍惜,經歷過才知曉彌足珍貴,真能體念“年年有魚”“年年旺”的歲月,已是在我成年之后。
這種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和憧憬,先輩們付之于實踐,創作了大量寄托吉祥、祈禱萬福的故實和物件,明清兩代尤為突出。魚對先民來說,賴以生存,舉足輕重。表達“有魚”的明代白玉魚,它就是古人寄托對吉祥蘊涵的追念,絕非僅是一個簡單的復制,它寄托著美好的意愿,似心中的神靈。
白玉魚是掛件,亦為佩飾,乃明代能工巧匠的精心之作。玉質優良滋潤,精光內蘊似羊脂,惟妙惟肖巧奪天工。
凝神細觀:微微上翹的魚唇,恰如其分地刻畫了鱖魚的嘴的形象;魚眼用雙陰線鐫刻,充分表現了鱖魚的圓圓的眼睛,突顯了魚的神態;再用兩條陰刻的弧線,雕琢了頭及魚鰓;扁長的軀體;魚鰭魚尾在寫實的基礎上用短線來表達;魚鱗巧用三個米字形花紋,此為明代琢玉工匠慣用的表現手法。背面用凸起的水波紋,襯托魚兒離不開水,增添了靈動之感。
此乃鱖魚,寓意“富貴有余”。
(信息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俞家俊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