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四件作品在去年秋拍中邁上了億元平臺,中國古代書畫作品并不因此而可以皆大歡喜:他們中的大多數沒有得到歷代重要文獻的著錄,且當代人對之缺乏應有的研究與鑒別;而被著錄的作品也有一部分藝術水平不高、文物價值有限。也就是說,中國古代書畫作品可以在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中不時成為劃破夜空的閃電,卻不會成為春日里那漫山遍野的山花。
于是,我們有必要把目光轉向緊隨其后、作品以近億元人民幣成交的齊白石。
充分的學術性,使他不時一鶴沖天
木匠出身的齊白石在中國畫領域起步很晚,但進步跨度大。上世紀20年代之前,他學習八大山人,走文人畫路子,作品冷逸雋雅。后來,他接受陳師曾建議,衰年變法,自創紅花墨葉一派,大開大合,大俗大雅,開創了大寫意中國畫的嶄新局面。
齊白石的書法初學館閣體,后學何紹基,又學金冬心,以文人手跡的精細來沖淡民間畫師的粗放,以確定自己在文化人中的立足點。中年到北京后,他下大功夫,臨摹李北海的《云麾將軍碑》于纖毫之間,從而形成了書法的個人風格:凝重磊落,超邁達逸。
傅抱石說,“(白石)老人的天才、魄力,在篆刻上所發揮的實在不亞于繪畫。”此說成立。齊白石的篆刻先以浙派丁敬、黃易為師,后從海派趙之謙,又將書法碑刻《天發神讖碑》的篆法與《祀三公山碑》的刀法合而為一,得到了縱橫排撻、沉雄霸悍之氣象。
厚積廣收,突進勇為,和他渾身出自湖南鄉村的苦中有甜、源自細木工匠的粗中有細,以及底層人的善良、文化人的清高、農民式的狡黠與中國人的大義,數十年的千錘百煉,王闿運、樊樊山、陳師曾、林風眠、徐悲鴻等文化名人的揀沙識金與九四鶴齡、經歷晚清民國新中國三朝的風云際會……這一切而成就了這一位雄視古今的里程碑式人物。
曾經被人識為粗鄙不堪,曾經被人識為荒誕不經,曾經被人識為愚鈍不開,人為木匠身,詩是薛蟠體,畫是野狐禪……然而,就是他的這野莽不羈與溫和敦厚的文人畫形成了強烈的審美反差,而與“沖破一切舊牢籠”的新文化運動與“建設一個新中國”的民族救亡運動不期而遇、不謀而合,風雷激蕩,自有光華萬丈,也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齊白石得到了深入的分析、充分的評價與歷史性的肯定。齊白石的藝術正是在冰火兩重天的強烈反差中出現、成熟、推廣……而聞名遐邇、高聳入云的。
齊白石是“世界文化名人”,是“人民藝術家”,是“中國藝術大師”,這些對于藝術品市場而言,對于齊白石的學術評價是光環,是催化劑,是點睛之筆,從而造就了齊白石作品“雅俗共賞”的美學特征與“長盛不衰”的市場格局,從而在中國書畫市場方面不時高價成交,成為新一輪市場行情成立與否的主要標志。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2009年齊白石作品拍賣的再上層樓是多年來中國書畫市場自身發展的結果。
充分的市場化,使他總是堅如磐石
齊白石作品永遠的市場號召力是經過數十年藝術品市場的反復淘洗鍛打而成就的。
無論是為他人打造家具的“芝木匠”,還是為他人創作書畫的藝術家,齊白石一生出入市場,討價還價,靠手藝、靠勤勞、靠智慧、靠才情而養家糊口、添房置產。
他的第一張潤格是時任陜西臬臺的樊樊山寫的,給其篆刻定的價是“每字三金”不等。后來,又有吳昌碩給他的畫定潤格。此后,他在不同時期都給自己開出隨行就市的筆單。
他的第一桶金據說是給一位江西鹽商畫的《南岳圖》,六尺整紙12條屏,為青綠山水。因此,他得到了潤金320兩白銀,以之承租了距其出生地星斗塘五里遠的梅公祠,取名“百梅書屋”,并在祠內空地上添蓋了一間書房,曰“借山吟館”。
齊白石由民間畫師轉為藝術家,得益于他中年時的“五出五歸”。他因此而廣交朋友,因此而閱歷廣開,因此而游歷山川,因此而得稿無數,而“五出五歸”的直接動因是朋友邀游,間接動因也可以說是基本動因是多賺錢。他的一出一歸就帶回家2000多兩白銀。
齊白石的“衰年變法”雖有“不欲人知,致餓死京華,公等勿憐”的豪言壯語,但他所以接受陳師曾的勸說,也跟他“學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為北京人所喜愛……很少來問津,生涯落寞得很”不無關系。
1922年,陳師曾將他新創的“紅花墨葉一派”作品帶到日本,不僅銷售一空,且價格不菲,猶以山水受歡迎,“二尺長的紙,賣到250元銀幣。”齊白石由此感慨:“這樣的善價,在國內是想也不敢想的。”
此后,時局時緊時松,齊白石的畫價也時高時低。在日偽統治北平的時候,雖“為了生計,只得仍操舊業”,但他以中國傳統習俗的方式——“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對付日偽人士的欺詐恐嚇。
齊白石一生唯一一次對市場說“不”,是物價飛漲的新中國成立前夕,因為有人把他的畫當作貨物囤積起來,拿著廢紙一樣的“金圓券”來訂畫,一訂就是幾十張幾百張,他“耗了不少心血,費了不少腕力,換得的票子,有時一張畫還買不到幾個燒餅”,于是,他掛出“暫停收件”的告白。
新中國成立后,齊白石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禮遇,但他因年歲已高,沒有出任公職,也不拿國家工資,仍是賣畫為生。他送給毛澤東的巨幅中堂和珍藏多年的硯臺,毛澤東也派人送來了豐厚的潤資。此后,他的作品基本由北京榮寶齋、上海朵云軒等國營畫店收售。
約上世紀40年代,香港人士多有收藏齊白石作品,80年代初,齊白石的作品開始在海外拍賣市場上亮相,其作品價格在近現代書畫名家中名列前茅。步入90年代,齊白石的作品價格逐年翻番。1993年,內地有了文物與藝術品拍賣,齊白石作品當仁不讓,成為主要關注對象。其《辛未山水冊》在中國嘉德1994年秋季拍賣會上以517萬元人民幣創造了當時齊氏作品拍賣的最好成績。不過,1995年中國嘉德的《楊永德藏齊白石》專場成交率只有43%,特別是大量贗品的出現,致使其作品拍賣出現較大回落,但仍屬于高價位行列。去年,齊白石作品全線飄紅,精品力作均有不俗的表現。據統計,幾家主要拍賣公司推出的齊白石作品中,單件成交過100萬的有106件,過500萬的有5件,花鳥冊頁《可惜無聲》更是以9520萬元成交。前些時候,法國《藝術價格》公司發布的2009年全球藝術品銷售排行榜中,齊白石以年成交超過7000萬美元而位列全球第三。按照中央美院相關機構的報告,齊白石作品2009年成交額為9.87億元,約合1.45億美元,依此,當超過《藝術價格》公布的畢加索與安迪·沃霍爾。不過,國內拍賣公司良莠不齊,齊白石作品之贗品及假成交情況不可低估,所以,人們仍然愿意相信《藝術價格》的統計。
更為重要的是,因為齊白石一生緊貼市場,多為吉祥清新,很少慷慨悲歌,很少正襟危坐,沒有主題性大創作,也就難得有大買賣,而是靠整體叫好,靠數量取勝。不過,國外除了畢加索等極少數幾個高產藝術家,人類歷史上也沒有幾人如齊白石般以數以萬計的作品鋪開于世界各地,且于關鍵時刻,以價格引領市場風騷,又以數量夯實市場基礎,且筑高臺上層樓。
這就是齊白石,其市場的標桿意義在于:擁有大眾,方能擁有市場;靠商業技巧,只能贏得一時,靠學術提升、靠藝術獨創,方能擁有永遠的未來。
木匠出身的齊白石在中國畫領域起步很晚,但進步跨度大。上世紀20年代之前,他學習八大山人,走文人畫路子,作品冷逸雋雅。后來,他接受陳師曾建議,衰年變法,自創紅花墨葉一派,大開大合,大俗大雅,開創了大寫意中國畫的嶄新局面。
齊白石的書法初學館閣體,后學何紹基,又學金冬心,以文人手跡的精細來沖淡民間畫師的粗放,以確定自己在文化人中的立足點。中年到北京后,他下大功夫,臨摹李北海的《云麾將軍碑》于纖毫之間,從而形成了書法的個人風格:凝重磊落,超邁達逸。
傅抱石說,“(白石)老人的天才、魄力,在篆刻上所發揮的實在不亞于繪畫。”此說成立。齊白石的篆刻先以浙派丁敬、黃易為師,后從海派趙之謙,又將書法碑刻《天發神讖碑》的篆法與《祀三公山碑》的刀法合而為一,得到了縱橫排撻、沉雄霸悍之氣象。
厚積廣收,突進勇為,和他渾身出自湖南鄉村的苦中有甜、源自細木工匠的粗中有細,以及底層人的善良、文化人的清高、農民式的狡黠與中國人的大義,數十年的千錘百煉,王闿運、樊樊山、陳師曾、林風眠、徐悲鴻等文化名人的揀沙識金與九四鶴齡、經歷晚清民國新中國三朝的風云際會……這一切而成就了這一位雄視古今的里程碑式人物。
曾經被人識為粗鄙不堪,曾經被人識為荒誕不經,曾經被人識為愚鈍不開,人為木匠身,詩是薛蟠體,畫是野狐禪……然而,就是他的這野莽不羈與溫和敦厚的文人畫形成了強烈的審美反差,而與“沖破一切舊牢籠”的新文化運動與“建設一個新中國”的民族救亡運動不期而遇、不謀而合,風雷激蕩,自有光華萬丈,也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齊白石得到了深入的分析、充分的評價與歷史性的肯定。齊白石的藝術正是在冰火兩重天的強烈反差中出現、成熟、推廣……而聞名遐邇、高聳入云的。
齊白石是“世界文化名人”,是“人民藝術家”,是“中國藝術大師”,這些對于藝術品市場而言,對于齊白石的學術評價是光環,是催化劑,是點睛之筆,從而造就了齊白石作品“雅俗共賞”的美學特征與“長盛不衰”的市場格局,從而在中國書畫市場方面不時高價成交,成為新一輪市場行情成立與否的主要標志。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2009年齊白石作品拍賣的再上層樓是多年來中國書畫市場自身發展的結果。
來源:人民日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