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古佛像,博大精深 是什么可以被稱作“撫慰心靈”的藝術品?答曰:佛造像。據“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或許在所有藝術品收藏中,唯獨對它要恭恭敬敬地說上一聲“請”。請回一尊佛像,也就結下了一段緣。 千姿百態的佛像,或雍容華貴、或安靜祥和、或金剛怒目。有人在佛前許下心愿:“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也有人在佛前感悟人生:佛像昔日經受雕鑿的痛苦,造就了今日的成就。同樣,我們每個人也在用今天的坎坷,為自己的未來塑造著形象。 一尊佛,一炷香,萬物皆忘,這樣的情形對于市囂中的凡人而言固然是美好愿景,卻牽動了不少人對于佛像收藏的興趣。畢竟,在收藏中撫慰心靈,其他藝術品并非能達到如此效果。 明清佛像,神韻攝心 2006年,一尊明朝永樂釋迦牟尼坐像以1.04億港元的落槌價,不僅打破了中國工藝品拍賣的世界紀錄,也敲響了中國內地佛像收藏的大門。直至今日,人們依然對明清佛像,尤其是“永宣”佛像情有獨鐘。就在2009年底,一位神秘買家以1120萬元人民幣和1276.8萬元人民幣分別拍下了兩尊明朝佛像,和底價相比溢價幅度超過了120%,然而買家依然覺得價格符合自己的心理預期。一件明宣德年間的銅鎏金無量壽佛像2007年在匡時以2750萬元成交,另一件明永樂銅鎏金觀世音菩薩像則以1485萬元被競得。 明清佛像的魅力在哪里?事實上,明清佛像又稱藏傳佛像,由于多以鎏金銅為造像材質,因而存世數量相對較大,做工尤為精美,在藝術表現方面受到尼泊爾、印度、蒙古造像影響,極為寫實傳神。北京保利曾經上拍過一尊乾隆紫金銅無量壽佛像,佛像由無量壽佛、背光、底座三部分組合而成。無量壽佛由紫銅錘打制成,頭戴寶冠,面部有泥金,背光呈現葫蘆狀,頭光及身光部分透空。底座四角飾變形蓮花紋,佛像的正中,赫然鏨刻著“大清乾隆癸丑敬造”的款識。據說,這紫金銅的配方是由遠在西藏的尼泊爾工匠配制的,配方歷經半年才被人帶回了紫禁城。有了配方只是起個步,又花了7年時間做實驗確定了如今這尊無量壽佛像的制造材質。 藏傳佛教中對觀音的崇拜非常虔誠,觀音的化身也特別多,有兩臂、四臂和六臂乃至千手千眼。北京瀚海曾經推出過一尊明朝早期的銅鎏金半迦式說法觀音像,此尊觀音坐像頭戴七葉寶冠,發髻高聳,余發覆于雙肩,耳旁繒帶飛揚。面容豐滿,眉宇清秀,雙眼微闔,豐唇含笑,神態慈和可親。胸前、背后及腰間皆飾瓔珞珠鏈。肩披帛帶,下身著裙,鏨刻精美花紋,優雅華麗。呈半迦式端坐,雙手置胸前結說法印,手心各牽蓮莖,金花盛開于肩頭。造型生動,意態傳神,呈現明朝早期造像風格。 佛像收藏 高古佛像,博大精深 一直以來,佛像收藏在海外市場頗受青睞。與內地市場“永宣”佛像熱不同的是,海外藏家更熱衷于高古佛像,也稱為漢傳佛像,它在國際市場上有很高地位。早在2004年佳士得秋拍中,一尊15世紀大威德明王鎏金銅像就以1800萬港幣成交。而另一件唐朝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圖銅片,尺寸只有19.2厘米,結果在2002年就以103.5萬港元成交,超過估價幾十倍。究其原因,還得追溯歷史。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戰亂不休,石窟造像精品被大量盜運海外,當時歐美博物館基本都藏有中國早期佛像。 與藏式佛像相比,漢式佛像的材質更豐富,佛像質地有金、銅、石、玉、木、陶、瓷等多種。中國嘉德2005年的拍賣會上曾經出現了多種材質的高古佛像,如一尊宋石雕羅漢像,為大理石材質、厚重沉穩。雕羅漢盤坐雙層圓石之上,雙手搭扶于膝上,一手持念珠,羅漢雙耳垂肩,虬髯,和善安詳。羅漢袈裟飄逸,簡潔流暢。基座背面有好事者添“大唐貞觀五年”等款。羅漢像系宋大理石雕精品,極為難得,原為法國收藏家收藏。這樣一尊佛像的市場價在150萬到200萬元之間。另外一件市場價為18萬到22萬元的遼木雕彩繪觀音立像,身體修長,頂束發髻及辮。頭戴化佛及卷草紋冠。面部微朝下俯視。腹部略前突,雙足并立,兩側平直,右手拂塵,左手執凈瓶,觀音上身赤裸,下身著裙并飾以瓔珞紋,下承以蓮花座。觀音面目慈祥,和藹可親,法相莊嚴。整件觀音立像雕刻細膩流暢,紋飾繁簡得當,為遼代木雕佛像之精品。 由于歷史原因,佛像幾度受到摧毀,如今高古佛像已十分少見。量少、對于材質的認識的局限性,導致高古佛像在內地市場尚未形成氣候。不過專家指出,如果出現非常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石佛,價格還是會相當高的。紐約佳士得曾以71.2萬美元成交的石灰巖佛頭,體量碩大,高50.2厘米,背光半殘,是罕見的唐朝石造像,有人甚至認為應是河南龍門石窟遺失佛頭。而一件高53.4厘米的北魏石灰巖壁擊鼓飛天殘片,以105.92萬美元成交,有專家認為此件飛天石像同樣與龍門石窟的造像風格相似。 佛像市場知者甚少 “中國將成為佛教藝術品交易中心”,這是瀚海佛教藝術品部主管一西平措在2008年提出的。在這個16歲就開始收藏佛造像的藏族青年看來,佛造像會有一個很好的投資前景。盡管中國內地佛像市場發展十年,但只是剛剛起步。 包括藏家刑繼柱在內,很多專家認為誕生紀錄的2006年是“永宣”佛像的一個頂峰,但卻只是歷史的一點,不可復制。2006年蘇富比的那場“佛華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銅佛”專場拍賣會中的14尊佛像,是英國古董商斯比爾曼(Speelman)花費數十載心血而得來的,堪稱是“永宣”佛像迄今水平最高的一次拍賣。因此,它具有特殊性,這幾年明清佛像給人感覺不升反降,就因為像那次拍賣會上的精品存世量有限,而贗品卻在泛濫。 瀚海、匡時等拍賣行漸漸跨出了“永宣”的局限,瀚海就陸續推出了北魏、隋唐、宋元、明清各時期融合釋、道、儒三家的經典造像,在2009年的秋拍中,三件千萬元成交的拍品也均是漢傳佛像。 在佛像市場上有這樣的說法:佛像尺寸越大價值越高;宮廷鑄造的比民間的價值高;在藏傳佛像里,忿怒相比吉慶相價值高,兼有兩種相的更高,如大威德金剛等。然而,佛教藝術是一門集宗教、歷史、藝術及工藝價值的理論學,造像體現著深厚的宗教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雖然目前佛教藝術有所普及,但多數藏家依然一知半解,不熟悉。一西平措說:藏家隊伍中十有八九是只專注投資的,剩下一二成才是真懂行的。 《梵華樓》四卷冊 故宮博物院編 紫禁城出版社 2009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這是故宮博物院首次出版的原狀佛堂專題報告,它用精密的圖片和嚴謹的考證,呈現了故宮里現存建筑最完好、內藏文物最豐富的藏傳佛教六品佛堂。“梵華樓”建成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供奉六部顯宗、密宗神像,全面系統地匯集了藏傳佛教諸佛菩薩的各種形象。佛樓集佛經、佛像、佛塔、法器于一體,幾乎囊括了藏傳佛教神殿中供設的所有法物。梵華樓樓下供奉六部護法神唐卡像,共計54位護法神。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禪親臨梵華樓念經禮佛,他進貢的佛像原封未動擺在供案上,足見此樓不僅是研究清代宮廷藏傳佛教文化形態的絕好標本,對于研究清代的民族與宗教關系、漢藏佛教文化藝術交流亦有重要意義。 《梵華樓》四卷冊 千姿百態的佛像,或雍容華貴、或安靜祥和、或金剛怒目。有人在佛前許下心愿:“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也有人在佛前感悟人生:佛像昔日經受雕鑿的痛苦,造就了今日的成就。同樣,我們每個人也在用今天的坎坷,為自己的未來塑造著形象。 一尊佛,一炷香,萬物皆忘,這樣的情形對于市囂中的凡人而言固然是美好愿景,卻牽動了不少人對于佛像收藏的興趣。畢竟,在收藏中撫慰心靈,其他藝術品并非能達到如此效果。 (信息來源:和訊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