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3月,紐約佳士得拍賣的紫檀椅
提起藝術品拍賣,人們總會想到世界最有名的兩大藝術品拍賣行——蘇富比(Sothby)和佳士得(Christie)。和所有領域的藝術品一樣,高端的中國古董拍賣紀錄幾乎全部出自這兩家之手。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那些大量散布在倫敦、紐約、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地的中國古董想通過拍賣轉手易主,就只能和它們打交道。事實上,在英國、法國、荷蘭,甚至中南美洲的一些國家,都有許多拍賣行從事中國古董交易。這些拍賣行的名頭可能不如蘇富比和佳士得響亮,但卻是中國古董境外拍賣的重要一環。
古董價值不為人知
回顧一下中國古董的外流歷史不難發現,中國古董在世界范圍內的收藏遠遠大于我們的想象。
從絲綢之路開始,到明代的鄭和下西洋,東印度公司的采購,中國精湛的手工藝品作為商品不斷向外輸出。之后,令國人備感恥辱的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以及新中國成立前期,一些資本家攜帶古董出境等等,都使得中國古董以各種方式散落到世界各地。在歐美、東南亞等地,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古董的交易不管是在拍賣領域,還是古董商那里,都相當頻繁。
雖然沒有也無法正式統計,但是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境外的中國古董收藏要大于境內。盡管目前市場上有大量的中國古董通過各種渠道回流到國內,但境外收藏的數量仍然是國內藏家在短時間內難以超越的。
值得玩味的是,不同于國內藏家對本國文物的豐富知識,很多國外的中國古董價值并不為人所知,甚至收藏者自己也不清楚。在國外,經常能聽到這樣的故事:歐洲某城堡里放雨傘的瓶子被鑒定出是乾隆官窯;英國某人家門廳里放鑰匙的盤子是件元青花……
來源:國際在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