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張復利畫的魚
毋庸置疑,張復利畫的魚帶有明顯的超現實主義因素,而在超現實主義繪魚的特征中,作品里呈現著作者對現實世界敏銳的直覺感受,使某種潛意識隱藏其間,成為了作者真情實意的表露。
張復利的《魚》系列作品已持續了十年,按他自己的說法,緣起于十多年前看到自家廚房破舊的菜板上躺著的那條魚,突然間萌生了一種畫的沖動,便囫圇吞棗,不假思索,連魚和菜板都涂抹在了畫面中——我非常體諒這種沖動,因為我也曾經因有視覺誘惑而畫過一批魚的作品,并期盼著將來的某一天能夠再一次與這種沖動遭遇。這種直覺的表現欲望是原發性地呈現并極其可貴的。
復利的魚已逐漸從開始時的視覺感受中走了出來,變成了某種具有超現實主義語言特征的畫面,畫面中的魚們也開始從菜板上躍起,游走于世界之中,演化成畫家心靈感應的標志。
認識張復利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記得20多年前在淮北老家,我們就常常聚在一起說天談藝,憧憬未來,海闊地寬,那時他還是個俊朗的翩翩少年,后來他只身闖蕩上海灘,孤軍奮戰,創作不輟。他的超現實主義情結開始于何時,我不太清楚,只知道早在他的《魚》系列之前,他已經畫了一些具有荒誕情節的畫作,如《城南舊事》,《那年我十歲》,《浮云》等這些繪畫以寫實而怪異的手法將自己,家人和一些不知名的少女處理在一個奇特的環境中,造成了一種難以名狀的神秘氣氛。
以后,復利的《魚》系列,開始更自由的伸展了想象的翅膀,那些魚兒是如此認情地搖曳在城市,天空,窗臺,海底之間,肆無忌憚地穿透著或堅實或松軟的物體,詭譎而大搖大擺的呈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作品是作者心靈的影像,它可能暗隱著復利這些年來人在江湖,身經世故大的體驗,內心的惶惑疑慮之感,以及常常身陷于現實與理想之間深刻的矛盾:那堅硬冰冷的都市與柔軟脆弱的生命,那疲于奔忙的勞頓與自由遐想的幻覺,堪或個人自身的靈與肉之間,無不充滿著無聲無息,沒有結局的沖突與爭斗,他的心靈何時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寧?當然,復利的《魚》系列也是人們的理想世界,我相信只有在那里——在畫家深陷于描繪的過程之中,觀者的心靈才能獲得某種充實和滿足。
帕斯卡爾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之一;但他是一根能夠思想的葦草。”是啊,一個微笑的偶然事件,就可能導致一個人生命的亡逝。但即便如此,人類還是比萬物都更加神圣,因為人類是自知自己的生與死的,而萬物卻不能。一個畫者的靈感是來自于他對現實世界敏銳而獨特的觀察與體驗,并不斷將這觀察與體驗構筑為某種看待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而唯有這種方式才能顯現出“人之所以為人”的一些基本特征。
我期望著復利能常去回望那些躺在破舊菜板上的魚們,讓那原初的沖動像天邊的海潮一樣,每日都來撞擊自己的心靈,并留跡于未來的新創作之中,讓自己的空靈想象也能夠像畫中的魚們一樣在天地之間縱意遨游。
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副主席 楊參軍
2008年3月28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