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爾貝作品
當前的社會矛盾和社會狀態是主宰藝術思潮命運的“無形巨手”。歷史上各種文藝思潮的出現,是和當時社會中物質上的、精神上的民眾生活狀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樣的社會狀態和社會矛盾,就會產生與之相關聯的文藝樣式和文藝思潮。
中國目前的社會矛盾是貧富分化加大,公共生態惡化、三農問題、失業下崗問題等,在這樣的社會狀態中,只有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才能更客觀的再現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矛盾運動過程。以社會分析為核心,并將人與社會聯系在一起,揭示人與社會的辨證法則,依靠對社會事件本身的真實理解而獲得的力量,并為那些墜入貧困而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投去人道主義的關懷。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在中國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以一種新的形式獲得重生,并為民眾所認可,是當下中國社會狀態所致。
在中國當下各種層出不窮和紛雜無序的藝術思潮里,哪些文藝思潮更適合中國目前的社會狀態呢?或者說在中國目前的社會狀態中,在各種偽當代藝術擾亂我們對當下藝術的價值取向做出理性判斷的同時,什么樣的藝術才是真正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到底是什么東西像一只無形巨手制約著文藝思潮的發生、興盛、衰退、滅亡呢?那就是社會矛盾和社會狀態。無論是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時代產生的浪漫主義,還是貧富分化矛盾十分尖銳時出現的批判現實主義,或者說衣食無憂時期由于精神層面的需求而產生的后現代主義,這些文藝思潮和現象的出現,無不是和某一社會中,物質上的、精神上的民眾社會狀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社會狀態或者說社會矛盾,就會產生與之相關聯的文藝樣式和文藝思潮。我們舉個例子: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西方先進的文化和物質誘惑一下子涌到我們面前,打破了過去畸形的價值觀,而新的價值觀此時還沒有建立,于是一種帶有痞子色彩的“玩世主義”思潮應時而生,這一時期音樂如崔鍵(受朋克影響)、文學如王朔、美術如方力均、岳敏君等。“玩世主義”的出現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必然。這一時期的社會狀態和社會矛盾是新老觀念之間、開放與固守之間、物質上的欲望和紅色理想之間的矛盾。然而時過境遷,二十年后現在中國的社會狀態和社會矛盾是怎樣的呢?它又能產生什么樣的藝術思潮呢?
一 中國當下的社會矛盾
改革開放為中國民眾的現實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改善契機。同時由于新興資本集團的興起,社會財富的壟斷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社會矛盾也變得十分尖銳和突出,這種矛盾表現為貧富分化、下崗和就業、勞資矛盾,民眾物質生活的發展和公共生態的保護之間,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城鄉矛盾、知識分子階層功利性的社會諂媚與人類發展普遍存在的文化價值觀之間的矛盾,在開放過程中傳統觀念和現代觀念之間的矛盾等等,然而在所有這些林林總總的矛盾中,由貧富分化和社會分配不公正所引起的官民之間、窮富之間的矛盾才是當下中國最主要的社會問題。
在中國,以1999年統計的數字,城市貧困人口全國有2200萬以上,這還不算那些農村貧困人口和游離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農民工,如果算上這些,這數字恐怕十分龐大。而這時我國的“基尼系數”(注1)是0.457。根據有關數據分析,2007年我國的“基尼系數”已達到0.48.,<<世界銀行發展報告2006>>(瞭望周刊)提供了全世界127個國家近年來收入分配不平等狀況。中國排名第30名,其中27名為拉美國家和非洲。亞洲只有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兩國比中國嚴重。
另一方面,1999年,中國的百萬富翁已超過400萬戶,千萬富翁近千戶,億萬富翁近百戶,占全國人口不到10%的高收入人群,占有全國78%的財富;而占全國人口90%的低收入人口卻只占有全國22%的財富。兩者相差30倍。

庫爾貝作品
這些告訴我們一個信息:中國目前的貧富分化已超出了一個合理限度,也就是說目前在中國由貧富分化造成的社會不穩定這顆“炸彈”,對中國的和諧社會建設構成了越來越嚴重的威脅。貴州甕安事件,云南孟連事件,廣西博白事件,四川大竹的萬人觀火等群體事件,都不是簡單的偶發事件,而是社會矛盾長期激化而得不到解決,最后衍生為惡性的社會治安事件。貧富分化的加大,導致仇恨心理的產生,顯然是這些事件的深層根源。據北京大學早前對內地近百名專家和學者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60%的受訪專家認為中國在2010年前可能在社會經濟領域會發生影響國家發展的重大危機。看來此言并非空穴來風。貧富分化加大,公共生態惡化,三農問題,失業下崗問題等中國目前有目共睹的社會問題,是任何一個知識的個體都應給予高度的關注的問題,而不僅僅是藝術家。而對中國當代主要問題的關注是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歷史使命。很難想象對于當下社會問題漠然地扭過臉去,天天去搞所謂的“藝術”的“當代藝術家”,‘藝術家’這一招牌的支點到底在哪?當代問題是任何藝術家這些號稱知識分子,根本繞不開的話題。在眾多社會問題的背后,還隱藏著許多本源的真相。藝術家要通過表相對真相和本質能給予更多的追問和批判。任何藝術門類都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 當社會的危機和矛盾顯得尖銳和突出時,藝術作品的批判性就馬上會上升到最重要的位置,而社會矛盾不突出時,藝術作品的批判性,就會退到不重要的位置上,這是規律使然。一個當代藝術家回避當代問題,這不能說不是對自身的一種嘲諷。離開中國社會狀態這個當下語境而去談論中國的當代藝術,怎么看都像是一種囈語和搞笑。
中國當代藝術家靠什么進入中國當下的社會狀態之中,或者說打著當代藝術大旗的藝術家們如何進入中國的當下社會問題呢?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文藝思潮及創作思想和方法,恐怕是一個直接最有力的工具,其它思想與方法或許也行,但不會象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這么直接和有力,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對現實主義在法國的起始,并迅速席卷整個歐洲大地,這一歷史文藝現象給予簡略地梳理。
二 法國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
從十九世紀20年代開始,法國經歷了一系列的社會動蕩和政治危機,伴隨著大資產階級和封建王朝的斗爭,人民的生活已痛苦不堪。而新興資產階級卻在爭斗中不斷壯大。貧富分化十分嚴重,社會狀況就像一堆干柴,點火就著。整個法國社會隱藏著各種各樣的危機。從七月王朝到巴黎公社,法國資本主義在不間斷地斗爭中,完成了社會變革,只是這種“變革”充滿著血腥和暴力,也正是在這種激烈的社會矛盾中,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才得以在法國這塊土地上發生,并迅速引起那些爭取民主、自由和科學精神的啟蒙主義思想家的強烈共鳴,這是一股當時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根本無法阻止的新生力量。也正是伴隨著一批先進思想家的出現,藝術上以庫爾貝那次畫展引起的大辯論開始,一種具有社會性和批判性的現實主義在否定了新古典主義后期的刻板、僵硬、程式化和浪漫主義的“象牙塔”藝術的同時,成為了十九世紀藝術革命的第三個高潮。現實主義從最初的巴比松畫派或者說樸素的現實主義(以柯羅、特羅楊、迪普雷等為代表)開始,最后以庫爾貝,杜米埃等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家而發展成熟。可以說也正是她能客觀地再現社會現實,并能描寫復雜的社會關系。反映社會矛盾運動過程,以社會分析為核心,揭示人與社會的辯證法則,企望真實的呈現社會生存的本真樣態,靠對事件本身的真實理解獲得力量;并為那些墜入貧困而被邊緣化的弱勢族群或階層投去人道主義的目光和樸素的人文關懷。所以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在民眾和知識階層獲得了普遍的支持和理解,并迅速漫卷整個歐洲大地,此燎原之勢是任何其他文藝思潮無法比肩的。

杜米埃作品
三 歐洲其它各國的現實主義
英國這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十九世紀的工業化中得到了蓬勃發展,社會變革并不像法國來得那么激烈,而是呈現一種交融過度的狀態,也正是因為英國的社會矛盾并不像西歐各國那么尖銳的緣故吧,英國的現實主義也沒有像歐洲的其它國家來得那么強烈。然而其它國家就不同了,比如德國,雖然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產階級國家的形成比法國要來得緩慢,現實主義也要比法國現實主義形成發展的緩慢,但是到了十九世紀下半個世紀,隨著德國由一個農業國發展成為一個工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德意志帝國,正是在資本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德國的社會狀態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瘋狂和動蕩,新興資本主義和工人之間的矛盾也十分尖銳和突出,我們從長爾、許布納爾的《西里西亞織工》、門采爾的《軋鐵工廠》、菜布爾的《不相稱的婚姻》、《鄉村政治家》、李普曼的《柏林的細沙女工》、烏德的《大姐》、《步履艱難》等現實主義畫家的作品之中,就能看出在德國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同時,在繁榮背后隱藏著許多社會矛盾和黑暗罪惡。也正是到了十九世紀末,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沖突要求藝術家在描寫和真實地記錄現實生活基礎上,必須用作品去觸及社會的敏感問題,必須暴露社會的黑暗,必須批判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罪惡和不公正,藝術要對社會的本質作出理性的判斷分析和批評。這就是現實主義的成熟階段即批判現實主義階段。那么我們再看歐洲其它國家的狀況:
首先我們看地跨歐亞的俄羅斯,到了十九世紀,俄羅斯不但經歷著劇烈的社會動蕩,同時也經歷著壓抑已久的民族意識的覺醒。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從西方傳入的先進思想,以及愈益尖銳化的社會矛盾,這些無不強烈的沖擊著俄羅斯人,特別是藝術家的每一根神經。也正是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時期,俄羅斯出現許多藝術巨匠。文學上有普布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果戈理等,美術上有列賓、蘇里科夫、菲多托夫、彼羅夫、列維坦等。也正是在俄羅斯這樣一個充滿矛盾和危機的時代,一個醞釀著巨大社會變革的時代,使現實主義美術和現實主義文學的出現成為歷史的必然,無論是保守的學院派還是已成強弩之末的浪漫主義都無法阻止她的形成和發展。俄羅斯的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在那塊土地上發生并形成氣候,這是社會狀態發展到某一階段決定的,也是藝術發展規律所決定的。其次,比利時、意大利、荷蘭、挪威、瑞士、丹麥等國家也在十九世紀經歷著與法國、俄國、德國相類似的社會變革,只是由于國情不同,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也表現的各有不同。但無論怎么不同,這些國家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在經歷著資本主義形成和上升階段,社會矛盾都表現的很尖銳,社會貧富分化都在不斷加劇;且都在經歷一個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都是由農業化國家逐步向工業化國家轉化著;既有法國式、俄國式的革命,也有比利時、瑞士等國家的轉型式的改變。總之這是一個充滿矛盾和變革的時代,回過頭來看看今天的中國社會狀態和十九世紀的歐洲又有著那么多相像的地方。也正是中國目前正經歷著工業化文明的進程,所以我前面列舉的中國問題在所難免,只不過我們晚了一百多年而已。
四 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在中國出現的時機和發展空間。
中國的社會矛盾是復雜而多樣的,這是國家經歷社會變革和轉型的產物。伴隨著二十一世紀中國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深化,不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國人要從其中選擇出優秀的文化來張揚自己的民族意識,同時在吸納西方先進的現代思想上也會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勇氣和膽量。所以這是一個變革的中國,充滿矛盾的中國。這些都在影響著每一個藝術家和知識個體的生活、創作。翻開歷史,每一次社會大的轉型期都會涌現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和藝術家,平淡無奇的社會狀態不會產生偉大的思想家,更不會產生對社會具有推動意義的文藝思潮。也正是在中國社會矛盾的尖銳化中,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藝才有了用武之地,才得以在沉寂了一個多世紀后在中國再生。目前,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藝術家對中國尖銳問題和敏感問題的回避,是中國當代藝術的致命硬傷,中國當代藝術家卻對中國當下造成民眾廣泛影響的當代問題,采取一種狡猾的回避和裝聾作啞的態度,這不能不讓民眾對藝術家的不作為,在心靈上蒙上一層寒冷的陰霾。當代藝術家在紅頭白臉地爭論著布爾喬亞(注2)和小布爾喬亞誰更風花雪月的同時,漸漸地失去了民心,淪落成了社會的口紅。藝術家作為知識階層的一份子,已從中國的民眾群體中剝離了出來,變成了一群什么都不是,或者說不知該叫什么的一個特殊人群。然而令民眾感到一絲安慰的是:也確實出現了一些關注當代問題直面中國的社會矛盾的藝術家,使我們畢竟看到了一絲曙光。當然感到還很不夠,比如藝術家還缺少對中國當代社會問題給予批判性的關注。那種僅停留在反映層面的現實主義還缺少切入社會本質問題的力量。面對各種偽當代藝術的影響,民眾需要更有力量的藝術樣式和文藝思潮來替他們說點什么,哪怕是一點點同情和關懷。
我們可以做個設想,如果目前中國的社會矛盾和社會狀態和西方那些發達國家一樣,也就是說中國問題在物質方面已不是問題了(窮人也解決了溫飽),而是在精神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那么我們還在這做著重拾現實主義的遺夢,很顯然就是不合時宜了。
孫英明2008年5月寫于東北吉林市
后記:【此文曾投稿于2008金陵百家論壇。最后以落選結束了它的命運 】
注釋:
【1】:基尼系數是意大利人基尼為解釋社會收入和分配狀態所發明的一種計算系數,基尼系數的最大值為1,最小值為0,舉例說明:國家有100元錢,有100個人。如果這100元錢分給了一個人,其他的人一分錢也沒有,那么我們說這時的基尼系數為1,為最大值,是分配最不平衡狀態。國家同樣有100元錢,有100個人,如果這100元錢分給了每人1元錢,這叫平均分配,那么我們說這時的基尼系數為0,為最小。國際通用的警戒線為0.4,超出了0.4,就證明社會在收入和分配上已經達到了一個危險的臨界點,如果繼續發展,社會隨時有爆發動亂和危機的可能。基尼系數是說明貧富分化的一個晴雨表。
【2】:布爾喬亞是指擁有特殊政治權利或擁有社會財富的一個階層。小布爾喬亞即小資產階級,是二、三十年代對知識階層的習慣用語。作為布爾喬亞知識分子話語形態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是互相抵制的。
來源:孫英明博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