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畫家張世明的繪畫藝術
中國的山水畫經過歷代名家的不斷創新發展,從青綠山水逐漸發展到
當代多元的繪畫形式,使山水畫發展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在這藝術變革的
過程中,一些畫家潛心研磨,用畢生的精力融入到藝術創作中,寫就了我國藝
術事業的輝煌,張世明就是為之繪畫事業拼搏的佼佼者。
張世明先生1952年生于書畫之鄉的山東臨朐,濃厚的藝術氛圍和沂蒙
山區絢麗風光給予他的山水畫創作注入了激情,為了再現祖國的大好河山,他
走邊了名山大川,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奇,太行山的蒼涼厚重,佛山的靈秀
等,奇山峻峰以及大自然的靜美和天籟的神秘。使他置身其中沉醉于妙境,心中
裝著千萬山的凝重,筆下自然流淌著潺潺的小溪,煙雨蒼茫的村舍,還有白云載
山,云水相伴的美景。
中國的傳統的山水畫程式化皴法,既是藝術成熟的標志又是藝術創作的束
縛,張世明的山水畫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創造出自己山水畫的特點,他的畫個性鮮明,在氣韻上運用濃重活潑的水墨營造出了云氣蒸騰,煙雨迷蒙,小橋流水田園詩歌般的氛圍。讀張世明的畫,給人一種走入大自然的感覺,這也是畫家經常在山區
采風的自然表白,那山的奇妙,小溪的流動,村舍的古樸,樹的蒼遒盡展于目光之下,其畫風純樸圓潤,疏朗別致,氣族神全,給讀者以盡善盡美的享受。熟練地掌握用墨的技巧是世明先生的主要特點,如作品《三佛山朝光》,在畫的技法上運用淡墨,沒用一點顏色,靠著墨的濃淡營造出畫面的層次,陡峭的山石,隱約可見的農舍,參差不一的樹木,整個畫面呈現給讀者是煙雨朦朧,清新的山區一隅,用墨色處理的畫面達到如此的視覺效果,可見世明先生的功底之深。一些畫家在山水畫的技法上大都是用線,點,皴來勾劃,世明先生在山水畫的創作上大膽采用了自己的技法,淡而比虛,虛而不亂。如果說運用墨的技巧是世明先生的創新,則大膽的滿幅構圖方式是他繪畫的又一特點。如作品《林間》,《崖上秋》,《秋實》等構圖都很滿,把遠景拉近,這樣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心曠神怡的感受。雖然畫面上沒有留白,但是畫家用筆墨的技巧寫出了立體的空間,使作品有了曲經通幽,廣闊深邃的意境。再就是作品有濃厚的田園氣息,充盈著濃濃的山野氣息,這也是張世明繪畫藝術追求的特點。鄉土藝術是中國本土藝術的基點,只有站在這個基點上,藝術家才有優勢,世明先生深諳這一道理,他把家鄉沂蒙山特有的風情融進了繪畫之中,使他的作品更有了可讀性,如作品《林間》,潺潺流動的小溪,溪邊嬉鬧的山羊。這些都來源于生活的素材,經過提煉達到了一種超然脫俗,以形寫神,神形兼備的境界。畫面墨趣橫生,瀟灑自如,扣人心弦,顯現一種神圣靈附體的魅力,正如板橋老先生所說:“畫到精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秋實》則用寫實的手法再現了農村秋天的意境,構圖巧妙,樹干線條流暢,紅葉點綴畫面,作為畫的主題的那位農婦手拿竹扒,背筐里裝著秋天的落葉。這是否是一種嘲弄,這位農婦秋天收獲的只有落也么?縱觀世明先生的作品,他的山水畫表述的對象地域特色十分明顯,再現了山區的自然風光,奉獻給讀者是峰冉寂然,墨色沉郁,煙云飄渺,歸順綺麗的自然情懷,觀后像一首田園詩歌回蕩在讀者的耳旁。
藝無止境,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世明先生不以金錢所動,仍以樸實誠善的治學態度,勤奮耕耘在硯邊墨海,相信他在繪畫的道路上,銳意出新,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回報社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