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7日,蝴蝶飛過——關于“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展覽在何香凝美術館開幕。這個展覽是2008年 “出境——廣深港澳當代藝術展覽”的延續,為看待兩岸四地的當代藝術狀況提供一種參照。
由此,搜狐文化專訪了策展人馮博一,他稱自己還是比較推崇年輕活躍有潛力的藝術家,因為老藝術家已風格化。繼續推崇名家還不如給新的藝術家一個機會和挑戰。



至于主題內容,香港如何看待澳門,或者澳門人如何看待臺灣,這是我們在以往的媒體經驗中所忽視掉的部分。而深圳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創辦這種展覽的可能性。香港人說澳門“越來越聽話了、公投游行都沒有了”,類似這樣的觀望對視,是被我們漠視的。馮博一認為臺灣藝術家的作品相對精致溫和,這和它的文化傳統從未割裂有關。而大陸藝術家的作品相對殘酷,尤其是用人血尸體做作品,盡一切不可能之想象。大陸藝術家做作品是最前衛的,因為文革隔斷了傳統,老祖宗的東西不能要,西方的東西不能要,從革命到底到娛樂至死,大陸藝術家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成長。而香港的職業藝術家相對比較弱小,澳門則更弱。
在深圳也有過類似的藝術展覽,規模龐大,藝術家把作品搬上來了,但是他們之間的溝通交流卻很少。馮博一表示,明年他的“1+1計劃”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缺陷。包括他去藝術家工作室溝通交流的過程、藝術家講解自己作品的過程、作品制作過程都將用片子的形式加以記錄,從客觀上展示藝術作品形成的過程。
藝術作品形成過程加強了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同時也擔負起給公眾提供服務和藝術教育的職能。馮博一對中國大陸美術館的教育職能很是擔憂,觀眾看不懂,與藝術家之間的距離也就越來越大。這也是他逼著藝術家在這次展覽作品旁寫創作自述的原因之一。而提到“美協策展”,馮博一認為,六十年沒變體制僵化的“美協策展”,已經讓公眾失去了興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