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玉扳指 春和景明,清明將至。踏青栽柳,正是戶外活動好時節,咱們藏友也紛紛出動啦!上周六,河南省龍祥賓館一大早就匯聚了來自全省的藏友,大家都來亮亮新收的寶貝。 宋代生肖青銅尺(局部) 清代菩薩銅像 清代鈞瓷四方花盆 北朝青瓷雙系罐 古玉扳指白潤如脂 謝先生帶來一枚古玉扳指,選用優質和田籽料白玉精心琢制而成,白潤如脂,玉質極佳。因長期土蝕受沁等原因,扳指孔內生有硬結的土銹斑,生有灰皮,玉表已泛微黃。扳指表面均等地分為四區,每區均采用淺浮雕手法,仿照春秋時期青銅器上面的花紋,琢出細密的卷云紋飾,線條流暢婉轉,云頭圓潤飽滿,工藝精湛,風格古雅。玉器與雜項鑒定專家張保龍老師說,從受沁情況和造型紋飾判斷,這應是一枚宋代卷云紋玉扳指,是當時的仿古玉。 仿古是否就不值錢了呢?張老師說,仿古與偽古并非一回事。仿古是尊崇古代器物質樸典雅的風格,純粹從藝術鑒賞的角度進行模仿,旨在崇古與賞玩。而偽古則是以牟取暴利為目的純粹的造假行為,它不僅追求造型、花紋的逼真,而且還要費盡心機進行作舊處理,企圖以假亂真。因此,仿古玉同偽古玉有著本質的區別。 張老師進一步介紹說,仿古玉出現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宋人重文輕武,尚古之風盛行,所以有大量仿古器物出現。宋代的仿古玉,并非刻意作假,只是將古代青銅器的造型和花紋,如獸面紋、云雷紋、螭龍紋等,根據當時人們的審美需求進行雕琢,以滿足文人士大夫崇尚古風的雅興。可以說,這種仿古玉應是我國封建社會后期皇族顯貴、文人墨客的玩賞之物,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和文物、美學價值。 考古發現的宋代玉器很少,其中仿古玉器更少。宋代仿古玉和宋代玉器一樣,均屬文物,同樣具有很高的文物、科學與藝術價值。因此,這枚宋代卷云紋和田白玉扳指珍稀而難得,張老師給出的市場估價為10萬元左右。 山水座屏硯石雕 周先生帶來一塊清晚期座屏屏心(座屏已失),高46.3厘米,寬5厘米,厚約1.5厘米。材質為紫色與藍色相間的河北易水硯石。雕制者別具匠心,精心設計,因材施藝,采用巧雕及浮雕手法,將下面一層紫色石料留作底板,而將上面一層淺藍色的石材雕成山水樓閣圖景,以紫襯藍,色彩分外鮮明。綜觀整個畫面,重巒疊嶂,亭臺樓榭,空中流云飛鳥,江水舟橋,橋上老者,畫面開闊,氣勢雄偉,層次分明,立體感極強。布局構圖極有章法,雕琢手法簡古老練。 張老師說,易水硯石為名貴硯材之一,通常用于制硯,而較少用于石雕插屏。這件座屏屏心用易水硯石制作,較為奢華,非尋常百姓家用品,應為富貴之家廳堂案幾上面擺設觀賞之器,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張保龍老師給出的市場價位是3萬~5萬元。 釉陶古樸鈞瓷流麗 釉陶在公元前四世紀就已出現,低溫施釉,相比堅質的瓷器,另有一番古樸風貌。當天見到一件低溫褐釉雙系罐,為南北朝時期北朝青瓷器物。高15.5厘米,口徑8.5厘米,底徑6厘米,滿釉支燒,器型飽滿,色澤瑩潤,在肩部有一圈紋飾。陶瓷鑒定專家喬紅濤老師說,肩部紋飾在兩晉時期非常流行,這件雙系罐仍有些晉風,正好說明北朝和兩晉陶瓷燒造工藝的一脈相承。北朝時期北方比較多見釉陶器物,一般為寺院、官宦人家使用,量比較大。喬老師給出的市場估價為6000元。 鈞瓷為宋代五大名瓷,以其流變的釉色取勝。當天見到一件鈞瓷四方花盆,為清末器物。器型端方,渾厚大氣,釉色天藍,又俗稱大火藍,喬老師說,此器物是晚清鈞釉的代表作品。鈞瓷以宋代為盛,宋代鈞窯生產的花盆品種很多,有葵瓣式、菱花式、蓮瓣式、長方形等,均為宮廷陳設用器,做工非常考究,造型獨特且極盡變化,釉色典雅瑰麗。明清時期已經有所衰落,晚清時期又有所恢復。晚清及民國時期的鈞釉各種造型都有,瓶、罐、碗、碟、盤、托、樽、爐……不一而足。而這樣四方造型的花盆,多為仿宋元之物,在鈞瓷里算比較少見的器物了。但花盆口沿與底部均有殘損,且有不少縮釉的氣孔,影響了它藝術及經濟上的價值。喬老師給出的估價為1萬元。 古樸青銅尺莞爾清佛像 計量器具歷史悠久,而且形制豐富。當天見到一把宋代青銅尺,長30.8厘米,寬2厘米,兩面均有刻劃內容,一面是10個生肖圖案,另一面是兩個騎馬官吏圖案,尺身并沒有刻度顯示。圖案均為手工刻制,刻工精美,線條簡潔而遒勁,造型簡練而生動傳神,主體造型外鋪滿珍珠地。青銅器鑒定專家于倩老師說,尺身沒有刻度,而是以生肖動物圖案為刻度,每一個動物圖案為一寸。尺身表面呈現灰白色粉狀銹,于老師說,粉狀銹是有害銹,會傳染,需要處理。并給這位藏友詳細指點了處理方法,讓他回家用開水將尺子燙后,用棕柱蹭去粉狀銹。像這樣的青銅尺市面上比較少見。 當天還見到一尊清代菩薩銅像,為漢傳佛教佛像,高30厘米,品相完好。佛像雙手持說法印,端坐于蓮花座上,身披冠帶瓔珞,雙目微張,眉目飛揚,嘴角微翹,神態莞爾,十分喜人。于倩老師給出的市場估價是1.5萬元到2萬元。 (信息來源:大河報 王珂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