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日于"廣昌號文化藝術館"舉行的鑒寶活動中,一件藏品得到在場兩位專家截然不同的結論。CCTV-4《國寶檔案》特邀專家唐愷認為,這是件好東西,為宋鈞窯,如果不是瓶口有損,會值幾十萬元,現在也值十萬元左右。青銅器和瓷器鑒定專家吳植軍卻認為,這是件仿品,價值不高。
廣州的民間收藏有多熱?從上周日在廣州舉行的兩場大型免費鑒寶活動中市民踴躍參加的情形就可以看出端倪。不過,遺憾的是,專家表示,經鑒定,舊東西只有一成,其中好東西更是少之又少。專家提醒說,廣大收藏愛好者涉足收藏時,要切忌盲目、自大,要多學多看,否則寧可不出手。
回放
千余件“寶貝”受鑒
3月28日上午,廣東省拍賣業協會在廣州英雄廣場舉行大型戶外公眾咨詢活動來慶祝協會成立15周年。協會還邀請了國家級和省級文物鑒定權威、收藏界知名專家免費為廣大市民進行陶瓷、字畫、名表、玉器、壽山石等古玩藝術品的鑒寶活動。據協會統計,從當天早上10點開始到下午4點的6個小時里,前來鑒寶的市民達千余人次,累計鑒寶500多件藏品。
而在同一天的下午,香港百年老號“廣昌號”在廣州沙面開辦的“廣昌號文化藝術館”里,一批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文博系統的專家也在短短3個小時,為前來的300多名市民免費鑒寶500多件。前來鑒寶的以廣州市民為主,也有遠自佛山、珠海等珠三角地區的收藏愛好者。有些市民甚至用手拖車拉著“寶貝”過來,最夸張的一位市民帶來50件瓷雜字畫來鑒寶,還有一位美籍華僑帶著他收藏的銅馬專門從美國飛回來請CCTV-4《國寶檔案》特邀專家唐愷鑒定。
結果
舊物件僅一成左右
兩場鑒寶活動的結果讓廣大收藏愛好者頗受打擊——專家們表示,八成多所謂的古玩實際上是現在的新仿品,其中瓷器中有絕大部分為高仿品,精仿的字畫也不在少數。算得上有年代的舊物件只有一成左右,而且也沒有多少價值。
專家表示,前來咨詢的收藏愛好者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類是盲從型。以市民陳先生為代表。當天活動現場,60多歲的陳先生從背包里取出茶杯、碗、鼻煙壺等多件藏品,他坦言,自己不懂收藏,只是看見收藏這么熱火,也跟著玩玩。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白玉古陶瓷專家楊震華鑒定后說,陳先生的多件藏品都是“惡劣的贗品”——茶杯的底款是乾隆年,但茶杯上的青花紋卻是絲網印刷上去的,很粗糙;五彩瓷碗底款是“康熙年制”,“康熙年制”幾個字都印得歪歪扭扭的。“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就玩收藏,不上當才怪”。
一類是自大型。有些收藏愛好者對古玩有一定研究,雖然研究得不深,但自以為是半個專家。這種人也很容易上當。當天就有一位老伯拿著自己的“寶貝”跟專家說,“是不是國寶?這是商代以前的東西。”保利美術館美術部主任、青銅器和瓷器鑒定專家吳植軍認為,“這么大名頭的東西不可能在民間出現,收藏不要存妄想”。
還有一類是迷茫型。這一類收藏愛好者為數眾多,他們喜歡收藏,但在贗品泛濫、價格虛高、專家招搖、藝術家浮躁的環境下,不知道如何開始起步。專家認為,對這類收藏愛好者而言,找對引路人很重要,還要加入到一個有良好氛圍的收藏群體中,進行互相交流切磋。
專家觀點
曾波強:可先從小件玉器等入手
廣州市文物總店總經理兼廣州藝術品拍賣公司董事長、陶瓷玉器鑒定專家
學習很重要。首先,要對收藏市場的現狀和行情有所了解;其次,對你所藏玩的藝術品的文化與歷史有所了解;第三,找對帶路人,其人品和能力兩方面缺一不可。另外,還要克服撿漏心態,受騙上當的基本上都是出自這種撿便宜心理。好東西都是為有專業知識和眼光的人準備的。收藏尤其要重質不重量。
至于收藏如何入門,可以先從自己感興趣的點切入,這樣效率較高,收效會較明顯。或者先從材質性的東西入手,比如小件的玉器、象牙、角杯等,其材質珍貴、工藝精湛、保值程度高、可隨時攜帶,易于學習交流,然后再一步步深入系統地學習提高。
吳植軍:最好不買,最好不玩
保利美術館美術部主任、青銅器及瓷器鑒定專家
最好不買,最好不玩。目前,造假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普通市民缺乏一定的歷史、美學以及鑒定的知識,最容易被忽悠。眼看即我所有,多到博物館、美術館看展覽,多與專家交流,先加強文化修養和專業知識儲備后再談收藏。
(來源:新快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