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余件高檔翡翠亮相云南翡翠鑒賞會 圖為質量等級為“上品一級”翡翠戒面 中國日報網圖片 通脹預期、負利率來臨的時候,不少個人和家庭都急著為自己的資產尋找保值的途徑。除了房產、基金、股票、黃金、期貨、保險等多種投資理財渠道之外,藝術品收藏也成了受關注的投資渠道之一。記者發現,一些銀行、保險公司在面向客戶組織的講座、沙龍活動中,也打起了“藝術品投資”牌。實際上,藝術品真的能夠成為一種有效的投資渠道嗎?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 目前韋女士收藏了一套古董紅木家具、兩件瓷器、一批玉器和一些雜項,全都是從北京、廣州兩地的古玩市場淘回來的。韋女士說,她家里是夫妻雙方各自理財,丈夫的投資主要是放在股票上,而她就想到投資些保值的東西。2006年,韋女士關注起古玩藝術品,與丈夫商量過后就開始了行動。韋女士說她其實也不太具備鑒賞的眼光,但是因為公司業務往來的關系,她結識了不少北京、廣州等地的收藏朋友,借助朋友的眼光,她開始買入一些古玩藝術品。韋女士說,一開始也比較謹慎,后來看到就連一些銀行理財產品也打上了藝術品投資的旗號,她也就漸漸加大了古玩藝術品上的投資,就連丈夫也轉了部分資金給她投資。除了古玩市場上淘,韋女士還開始參加一些中小型的拍賣會,在拍賣會上也買回了不少藝術品。 (信息來源:南國早報 廖敏 )
1
毫無經驗入場懵懂買回“垃圾”
出場人物:趙先生
投資經歷:為控制風險從買便宜貨起步,買了一堆無價值的低端藝術品
看著身邊的同事似乎各自都有自己的投資門路,從事財會工作的趙先生心里也有些按捺不住。2007年,趙先生看到各種媒體上關于收藏的內容不斷增多,收藏投資成為社會熱點,他考慮到妻子是南寧一所中學的歷史老師,于是他把眼光放到了古玩藝術品投資上。
經過朋友的介紹,趙先生很快就結識了一些藏家朋友,并且經常參加藏家活動和聚會。通過與人交流,趙先生聽到不少關于“某某人以多少錢買的一件東西,結果賣出了10倍甚至幾十倍價錢”的故事,增加了他對古玩藝術品投資的信心。不過,趙先生也想到,自己還是個新手,盡管在妻子的熏陶下對中國古代歷史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對古玩藝術品還是要小心謹慎行事。為了控制風險,趙先生認為自己應該先從價格比較低的東西買起。2008年1月份,趙先生跟一位藏家朋友買了一只民國粉彩瓶子,成交價是1200元。幸運的是,沒過多久,這只瓶子被一位外地朋友以1500元的價格買走了。初次實踐就淺嘗甜頭,趙先生對藝術品投資更有熱情了。
在趙先生經常來往的收藏朋友圈里,他屬于資歷最淺的人士,常常有些已經具有一定水平的藏友低價處理自己早期收藏的東西,趙先生都很樂意接盤。對于那只曾經給他帶來300元利潤的粉彩瓶子,有藏家提出說賣得太早了,應該在手里壓一壓,等一段時間后價格起來了再賣。趙先生聽了這個建議之后也認為有道理。2008年股市大跌,趙先生更是投入大筆資金買入低價古玩藝術品,一年下來就花掉了近10萬元,涉及到的古玩藝術品有家具、翡翠、書畫等等。
2009年的時候,趙先生家里打算買一套房,因為資金不夠,妻子提議賣掉部分藏品。趙先生高興地認為自己的“收獲期”到來,結果沒想到的是自己的東西乏人問津。最后,他把東西放到開古玩店的朋友那里寄賣,才知道自己買的都是別人淘汰了的低端藏品,有的確實可以定為國家一、二級文物,但是卻沒有什么市場經濟價值。
心得體會:趙先生說,他花了近10萬元買回來的東西,最后通過寄賣、送朋友、與別人交換東西等方式清理了一大半。雖然現在自己還有藝術品收藏的興趣,但是心態已經轉變。他感覺,古玩藝術品市場確實火熱,但是價格始終堅挺的是那些精品、稀世品,這些好東西普遍價格很高,并不是普通投資者所能涉及的。
2
賣房買高檔翡翠半年收益80%
出場人物:李女士
投資經歷:為了買下一塊高檔翡翠賣掉一套小戶型住宅
“黃金有價玉無價”,近年來玉器、翡翠的身價不斷看漲,也吸引了不少人將投資的眼光放在這“瘋狂石頭”上。南寧的李女士常年經營茶葉生意,因為生意上的往來,她接觸了不少收藏人士。
受朋友的影響,李女士也對翡翠產生了興趣,不過她購買的翡翠通常在幾千元的價位上,對于那些高達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高檔翡翠,李女士一直都保持著冷靜。2008年底,有位朋友到李女士的店鋪里聊天的時候說起,有位藏家最近想出手一塊滿翠、冰種的翡翠掛墜,這個掛墜的用料非常難得,是高檔的收藏級翡翠,要價20萬元。朋友告訴李女士,翡翠的行情上漲得很快,20萬買下這個掛墜還是很值得的,不用多久一定升值。在朋友的介紹下,李女士帶上行家一起去看了那個翡翠掛墜,并且對這個掛墜有了興趣。對方因為著急出手,答應在20萬元價格不變的基礎上,還搭上一只手鐲,并且愿意陪同李女士一起將翡翠拿到相關機構去進行檢驗。
李女士拿出店里的周轉資金,再加上向他人借款很快湊了20萬元買下這個掛墜,為了填補資金上的空缺,她賣掉了自己位于南寧市雙擁路上的一套小戶型住宅。聽到李女士賣房子買翡翠,不少朋友都提出想看看她的好東西,李女士索性將這個掛墜戴在自己的脖子上大方展示。2009年4月份,李女士到福建去談一筆生意,她所佩帶的掛墜被當地一位生意人看中,對方愿意出價35萬元買下。李女士果斷出手,15萬元輕松落袋,再算上“買一送一”得來的那只手鐲,其實這筆買賣不到半年時間就給自己帶來了80%的收益。
心得體會:李女士說,在生活中,其實也有不少藏友賣掉家里貴重物品或是資產買進藏品的事情,如果是出于自己的興趣那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是希望以投資獲利為目的,還是存在很大風險的。李女士說自己也不知道具體什么時候能脫手,這次交易成功存在很大的偶然因素。她認為,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如果是投資金額比較大的藝術品,最關鍵的還是在于確定物品的真偽,只有真品才具有投資收藏價值。
3
缺乏銷售的渠道投資無奈成“收藏”
出場人物:韋女士
投資經歷:買回的藝術品缺乏銷售的渠道而被套牢
家住南寧市長湖路一高檔住宅小區的韋女士說,她之所以成為藏家,其實并非出自本意,而是“被收藏”。談到投資收藏這個話題,她表示很樂意與人分享自己的經歷。
家里有了東西,韋女士一家變得非常關注國內國外的拍賣會行情,看到與家里的東西類似的拍品拍出高價,夫妻倆總是高興地盤算著自己的東西又升值多少。韋女士說,她家從2006年到2009年,至少已經投資了80萬元在古玩藝術品上了,占了家庭投資的一大半。不過,韋女士也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自己的收益只是賬面上的,在還沒有出手套現之前都只是預期的數字而已。而實際上,對于沒有銷售渠道的普通投資者來說,要能賣出自己的東西,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韋女士談到,因為自己的一些藏品不能按照自己預期的價格賣掉,所以她就被迫做了“藏家”。
心得體會:韋女士說,收藏圈里一些有實力的藏家,經過多年的摸索,已經掌握了買東西的門道,而且對價格的把握也比較準確。想要高價將藝術品推銷給這些藏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韋女士也想過讓自己的東西上拍賣會,她實際了解后才發現,一些名氣大的拍賣公司在征集拍品的時候,往往是尋找那些“世傳”的東西,普通人士的藏品要上拍更不容易。所以,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在投資古玩藝術品的時候,最好先想想自己是否有銷售出去的途徑。
4
不為投資而投資
老藏家收獲不小
出場人物:鄧先生
投資經歷:收藏二十多年,收益超過十倍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家住南寧市望園路的鄧先生今年62歲,他總結自己多年的收藏經歷時,就用了這句話來概括。鄧先生風趣地說,在收藏圈里流行一個說法,就是人超過了60歲之后就不要再買東西了,意思是說人老了之后,眼力、判斷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有了變化,最好是不要再輕易買古玩藝術品了,免得上當受騙。鄧先生在即將60歲的時候,將收藏多年的一批文房用品“打包”轉賣給了別人,得到了幾十萬元的收益。
鄧先生說,他喜歡收藏印章、水盂、硯臺等文房用品,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在南寧的一些舊貨地攤、市場上淘寶,過去買這些古玩藝術品的價格比較低,而自己純粹是出于興趣愛好,一直從工資里擠出錢來玩收藏。長時間下來,家里的東西也小有規模,經常有人上門問他愿不愿意出售其中的一些,這些都被鄧先生拒絕了。鄧先生原本的打算是,等兒子長大后,把自己的藏品傳給兒子,今后可以當作傳家寶一樣代代相傳。可是兒子考上了重慶一所大學,畢業后就留在當地工作,并且明確表示不會繼承這筆“遺產”。鄧先生又想過捐送給博物館,他到南寧幾家博物館轉轉之后發現,自己的東西雖然成為一個系列,但是不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即便是捐給了博物館,也未必能有上展覽的一日。幾番思索之后,鄧先生決定還是出售給他人。
“考慮到我年紀大了,我想到了打包處理的辦法。”鄧先生說,他所收藏的文房用品大大小小,算下來有幾百件,如果是分開處理,工作量相當大,就會給自己和老伴增加負擔。如果是打包處理,由一個人全部買下,寧愿價格上自己做些讓步,這樣就省去了許多麻煩。2008年,鄧先生通過單位同事的介紹,把自己所有的藏品以6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柳州的一位藏家。
心得體會:鄧先生說,自己收藏二十多年,算上物價水平、通貨膨脹這些因素,最后的收益絕對超過了十倍,但是這筆收益并不是預期之中的。針對時下社會上的收藏投資熱潮,鄧先生的看法是收藏可以,但是絕對以投資為目的的收藏,未必就能給家庭和個人帶來高收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