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金融危機以來,藝術品拍賣市場在經歷跌宕之后,似有回暖跡象。不久前,各拍賣行春拍頻頻傳來不俗的成績,讓不少人心頭為之一振。然而,大連萬達王月寶齋負責人、著名收藏家郭慶祥卻有意澆一盆冷水。他表示,不應僅僅關注成交額、成交率,對于拍賣場上的種種現象有責任也有義務進行質疑和反思。
現象1 珍品大回流
在外界看來,珍品的回流或重現并非壞事。中國文物回到祖國懷抱是壞事嗎?不是。珍品重新露臉,讓大家再次重視它的存在和價值是壞事嗎?不是。可是,郭慶祥卻指出,這已成為一種現象,應該引起思考,不能認為都是好事。
“一位以收藏當代藝術著稱的海外藏家,突然拿出中國古代書畫和近現代書畫精品拍賣,并且是以當年的成交價作為底價,在我看來沒有理由。”郭慶祥說,“而把這么好的作品拿出來賣,是為了養護他的那些當代藝術,這就更沒理由了。”
姑且不論作品真假,對于海外回流拍品,郭慶祥反問道:“我們知道是好東西,難道人家就不知道了?原本揣在懷里的好東西,憑什么要送回來呢?這值得深思。”

拍賣場熱絡背后的反思
現象2 “講故事”就能賣天價
“講故事”是證明拍品流傳有緒的一種方式。雖然很多藏家以身說法,痛斥“講故事”的害處,可還是有很多初涉收藏的買家不由自主地相信胡編亂造的“故事”。
在郭慶祥看來,這些都是無法考證的故事,“從故事開始,送畫人、拍賣行乃至參與競拍者,形成了一條騙局鏈條。現在的情況是,大家的精品拍賣價格平平淡淡,相反假畫、一般畫家的作品都賣出了天價。”他指出,很有可能這位一般畫家的作品在有的藏家手里一輩子都賣不出去,但是到了另一位善于“講故事”的藏家手里就賣出了高價——這就是“做局”。
在拍品真假這個問題上,拍賣行往往以“免責”條款從是非中抽身而出。郭慶祥指出,拍賣行的各項主管部門就是攔截偽作的關卡。如果本身就難辨作品真假和故事真偽,“又如何為買家負責?”郭慶祥說:“由此導致一個差勁的鑒定者到了哪個拍賣行擔任主管,哪個拍賣行就會出現一批假畫,成為業內無奈的笑話。”
現象3 預展成了關系平臺
如果一家大拍賣行舉行預展,現場會有很多人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行話說的“搭船”。他們的目光緊盯那些正在看拍品的藏家身上,并且主動上前搭訕。這些人不是藏家,不是工作人員,而是其他拍賣行、尤其是一些小拍賣行派來的,甚至有人索性在現場散發廣告傳單。
“近幾年,拍賣行主管、法人到別家拍賣行預展現場去拉關系、搶客戶的現象愈演愈烈。”郭慶祥說,“拍賣行不靠實力,而是跑去向藏家兜售。拍賣行如果沒有起到對作品嚴格把關的責任,拍賣市場將不容樂觀,藏家完全有理由拒絕進入拍賣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