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山大道作品
2009年九月初,日本東京首次舉辦了東京攝影藝術博覽會“東京攝影(Tokyo photo 2009)”。這次國際性的藝博會顯示了日本國內藝術作品市場,開始將目光轉移至攝影藝術作品市場上,在過去一般日本民眾對攝影的普遍想法是,攝影是用來“拍攝”或“觀看”,大概不曾想過“擁有”或“購買”;以訛傳訛的認知——日本木造房屋沒有裝飾攝影作品的墻面;與繪畫比較攝影并非主流,攝影不是藝術!
大概有許多人不知道攝影作品有買賣交易行為,去看攝影展就如同去逛美術館只為了觀賞,而非為了購買。這些都是攝影藝術作品市場尚未形成之前,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普遍想法。但是近十幾年來日本攝影家的作品在國際上受到青睞,特別是在當代藝術的表現上如杉本博司(Sugimoto Hiroshi)、荒木經惟(Araki Nobuyoshi)、柳美和(Yanagi Miwa)等人在國際上大放異彩之后,日本民眾及市場對攝影藝術的價值有了根本上的改變。
與國際接軌的攝影專屬畫廊成立
1940年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 首開先例,在館內成立了獨立的攝影部門。受此影響,世界主要先進國家,也陸續成立攝影美術館或博物館,公立圖書館也積極收藏攝影作品。從此攝影藝術作品的市場逐漸萌芽,到了1970年代兩大拍賣公司蘇富比與佳士得相繼于倫敦及紐約成立攝影作品專拍,同時歐美各國也先后開設攝影專屬藝廊,并于1979年設立國際攝影藝術經紀協會(AIPAD,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rt Dealers),來自于美國、歐洲、加拿大、日本、澳洲等各國攝影藝廊的參與,形成策略聯盟,將攝影藝術作品的收藏市場推向國際化、全球化。
同一時期日本也不落人后,1978年由石原悅郎首開先例,成立了Zeit攝影沙龍(Zeit-Foto Salon)。同年九月從事醫療機器進口銷售的“東機貿集團股份公司佐多商行”佐多保彥社長,在偶然的機會于加州卡梅爾市與攝影家羅伯·貝爾斯(Robert Byers)相遇,同日獲邀至知名攝影藝術家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的家中拜訪,和亞當斯針對攝影作廣泛的交談。同為攝影愛好者的佐多保彥先生,了解到美國各地已開設了許多攝影專屬畫廊,觀賞亞當斯的名作之后,深受感動,決定在日本展出安瑟·亞當斯的攝影作品。半年后,1979年4月5日在“東機貿集團股份公司佐多商行”事業體下的"心"事業部中,以“攝影作為藝術(Photography as Fine Art)”,在東京港區虎之門正式開設了“國際攝影畫廊(簡稱P.G.I., Photo Gallery International)”。
攝影畫廊成立初期市場尚未形成,Zeit攝影沙龍以展覽收購為主、銷售為輔,在那個攝影作品不受青睞的年代,為數不少攝影家都曾面臨過生活無以為繼的日子。當時石原悅郎曾以半資助的方式低價收購作品,或低價投資未來具有潛力的攝影家,如800張森山大道的攝影作品及目前在國際當代藝壇大紅大紫的杉本博司作品一批。30年來在經營畫廊的同時,大量收購國內外其它攝影藝術家的作品,如今他的畫廊所擁有的作品總數約20,000張,價值約日幣30-40億。剛開始P.G.I.畫廊存在的意義是教育功能大于實質銷售,從介紹美國西岸攝影家愛德華·威斯頓(Edward Weston)、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光圈64團體(F-64 Group) 開始,到歐美主要知名攝影家。1985年以前,日本公立美術館尚未經常舉辦高水平的攝影展,P.G.I.畫廊幾乎成為當時日本民眾、攝影相關人士、愛好者、學生了解國外攝影藝術的唯一窗口。爾后還有1993年Blitz畫廊(Blitz Gallery)、Aidem攝影畫廊(Aidem Photo Gallery)、1997年第三畫廊阿亞(The Third Gallery Aya)、日動當代畫廊(nichido contemporary art)也陸陸續續成立。

森山大道作品
美術館與百貨公司的推波助瀾
進入1980年代之后,日本攝影界也一點一點地開始起了變化,攝影作為藝術的價值受到肯定,私人收藏家開始對購買攝影作品產生興趣,慢慢地逐漸形成攝影的銷售市場。此一時期的日本經濟在世界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私人企業的經濟實力如日中天,一般民眾的生活富足安定,有多余的金錢可支配于日常生活消費以外的投資,對藝術投資躍躍欲試,市場也因而形成,同時日本百貨公司為了吸引顧客來店消費,也相當頻繁的與PPS通信社(Pacific Press Service)合辦歐美知名攝影家的展覽,在東京銀座就有松屋、和光、三越、PRINTEMPS等百貨公司,新宿區的小田急百貨、池袋區西武百貨的西武美術館、涉谷區的巴爾可百貨、其它還有東武、丸井、東急等百貨公司所舉辦的攝影展覽,都是攝影家知名度極高的大型展覽,皆有助于日本一般民眾對攝影藝術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對爾后市場的形成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同一時期,積極收藏攝影作品與舉辦攝影展覽的美術館也增多了,在東京,有東京都庭園美術館,涉谷區的松濤美術館。其次1983年,第一家紀念個人攝影家的土門拳頭紀念館在山形縣酒田市設立。還有1987年,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不費吹灰之力,同時典藏了以美國攝影家為主的1050張攝影作品,這些屈指可數的作品是美國伊利諾伊州私人收藏家Arnold Gilbert夫婦費時20余年的收藏,受到極大的矚目并擁有高度的學術價值。1988年初又有川崎市市民博物館開設,并以收藏及展示攝影作品為主,館內收藏又以朝日新聞主辦30余年的木村伊兵衛攝影獎獲獎作家的全部攝影作品最為重要。另外也有些綜合性美術館成立了攝影常設展覽空間,如1989年的橫浜美術館。1995年第一家公立攝影專門美術館“東京都攝影美術館”誕生,正式成立以作品收藏、策劃展覽、學術研究、社會教育等多功能的美術館。還有山梨縣北杜市的清里攝影藝術美術館、富山縣高岡市福岡相機館、山梨縣早川町的南阿爾卑斯山岳攝影館/白籏史朗記念館、神奈川縣箱根町的箱根攝影美術館、鳥取縣伯耆町的植田正治攝影美術館、奈良縣奈良市的奈良市攝影美術館、福島縣福島市的福島市攝影美術館島、根縣津和野町的桑原史成攝影美術館、山梨縣忍野村的岡田紅陽攝影美術館等。
日本攝影家作品的國內外市場
日本戰前出生的攝影家中,大概只有細江英公與石元泰博等少數幾人在國際上有知名度,1980年代戰后出生的日本當代攝影藝術家杉本博司,雖然率先在國際上展露頭角,但是日本攝影家在國際藝術市場上受到矚目,還要到1990年代之后才開始逐漸形成:柴田敏雄、今道子等人在美國受到肯定,光圈雜志(Aperture)及Nazraeli Press等出版社看好他們的潛力,為他們出版個別攝影家的攝影專輯;荒木經惟的作品則在歐洲地區受到青睞。從此以后日本攝影家在國際間的美術館、攝影節及藝術節等活動邀約不斷,2003年美國德州休斯敦美術館更經過七、八年的研究而舉辦了一個完整的“日本攝影史(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hotography)”展覽,連日本的學者都認為其水平之高、數量之多,已遠遠超過日本國內過去所辦過的類似展覽。受此影響歐美各國的美術館與收藏家因而更積極買進日本攝影家的作品,至此價格漸漸攀升,在拍賣會上價格也屢創新高。
2001年《美國攝影American Photo》雜志曾經對攝影拍賣市場做出預測,對收藏家提出了一些忠告:哪些攝影家的作品值得投資等。其中提到了日本攝影家杉本博司,他在1996年的作品售價為3500美元到5500美元,2001年的作品售價為6500到8500美元。今日看來實在是個善意的建言,目前杉本博司的作品20 x 24英寸的大約都在30,000-60,000美元。大幅作品最高紀錄可到180萬美元。而如今日本當代攝影藝術家中有荒木經惟、森山大道、森村泰昌、柴田敏雄、今道子、宮本隆司、畠山直哉、佐藤時啟、鈴木理策、松江泰治、本城直季、田口和奈、澤田知子等都可以賣到不錯的價格。
日本國內攝影作品市場至今雖已有30多年的歷史,但是投資國外攝影家的作品卻大于自己國內攝影家,因此投資總額還是遠遠不如歐美的美術館、藝廊、私人收藏家對日本攝影家的作品投資。所以看待日本攝影作品的藝術市場應該分為國內、國外二部份,觀察日本國內的收藏家對全球攝影作品的投資總額,同時也觀察日本攝影家的作品在海外市場的成交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