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我因骨折滯留浙江。某鎮(zhèn)中藥店聘我坐堂門診。上午應(yīng)診,下午無所事事。一位退休老者邀我下象棋。對于象棋我是“臭路子”。這位老者比我更“臭”。于是臭味相投,殺得難解難分。其獨(dú)子嗜賭成性。每天踏三輪車,所得全輸在賭桌上。一天老者問我借100元。因?yàn)閮鹤影衍囎廨數(shù)袅?。老板要收車轉(zhuǎn)租他人。我明知借錢給賭徒,無異用錢打水漂。但礙于情面,還是將錢借給他。下個月老者帶來一把銅如意,抵押借錢。我想與其用錢打水漂,還不如加錢把如意買下來。
如意純銅鑄成。長22厘米,云頭寬8厘米。重840克。云頭刻松鶴圖案,下端刻荷花鴛鴦戲水,中間刻蝙蝠雙魚。柄刻鐵拐李的拐杖,何仙姑的荷花,韓湘子的洞簫等象征八仙的圖案。周圍刻回字紋。
如意原是搔癢的工具。以竹木為之,長約3尺。頂端作手指形,用以爬癢。俗云痛可熬,癢之不可熬,背脊之癢更難熬。能搔得其癢者乃大快活事。《格致鏡原》稱:“如意者古之爪杖也。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狀。柄長三尺許。背脊有癢,手不到,用以搔爬之,如人之意。”因其名吉祥,其中一部分逐漸美化。將手指形改作祥云形、心形和靈芝形。其性能也由爬癢轉(zhuǎn)化為文人雅玩之物?!短接[》載:“神仙麻姑降東陽蔡經(jīng)家。手爪長四寸。經(jīng)意曰,此女子實(shí)為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見經(jīng)頓地兩目流血。”故留有手指形能搔癢者,則稱“麻姑手”,又叫“不求人”。不再稱如意了。至今常見之。
晉代文人崇尚清談。談?wù)f時以如意指劃揮灑,增加語言的氣勢和風(fēng)度,成為一時風(fēng)尚。
古時僧人也喜持如意。梵語稱如意為“阿那律”。可將經(jīng)文記于其上。講經(jīng)時手持如意。如有遺忘,可以閱看。唐代張祜《題畫僧》詩云:“終年不語看如意,似證禪心入大乘”。
到了清代,如意成了吉祥的饋贈品。有避邪趨吉之意,制作也日漸華麗高貴。大多以金、鋃、玉、角、銅、鐵、木等物為之。凡民間做壽、婚嫁、升遷或其他喜慶之事以及逢年過節(jié),就以如意贈送,表示祝福。尤其是皇帝的壽辰,臣下競以如意呈送,爭奇斗勝。有清一代,唯嘉慶皇帝不喜如意。原來嘉慶為嘉親王時,甚憎恨和珅,和珅也知嘉親王厭惡自己。當(dāng)?shù)弥斡H王欽定繼承大統(tǒng)時,為討好嘉親王,預(yù)先獻(xiàn)如意暗示之。和珅入獄后,嘉慶降旨稱:“有的如意進(jìn)呈者,反而使朕甚不如意”。
清末民初,民間婚嫁造屋等喜慶之事,輒贈以如意,并贈一桿小秤,曰稱心如意。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