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她是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家和雕塑家,是20世紀德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她被稱為社會民主主義宣傳家、悲觀困苦的畫手、宗教藝術家,甚至還有人說她是歐洲早期女權主義畫家;她還是魯迅最為推崇的美術家;她的版畫作品在早期上海著名文藝雜志《譯文》中被多次選為插頁;她在中國有著眾多大名鼎鼎的藝術門徒,如曾梵志、黃銳等;她,就是凱綏·珂勒惠支。雖然,從當代藝術的傾向來看,消解作品的深度和重量感,創造更加明麗輕快、賞心悅目的藝術品似乎已經成為一種主流,而沉重的藝術則變得越來越鮮有人欣賞,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內在情感永遠都會是也應該是藝術的主旨。所以,人們有理由相信,在珂勒惠支的作品面前,人們不會無動于衷。如果說梵高的一生是在用一種近乎偏執狂般的筆觸描繪和表達自身對于生活的渴望,那么,珂勒惠支的一生則是在用眾多沉甸甸的悲慘圖像,直面饑餓、疾病、死亡,以及呼號、掙扎與奮起,用并不美好的現實表達其對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魯迅所推崇的珂勒惠支 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黃喬生介紹說:“珂勒惠支的作品在中國首次發表是1931年,魯迅就是將她介紹到中國的第一人。” 200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曾推出過一套趙延年木刻插圖版本的魯迅作品集,這其中的原因,既有黑白相間的版畫對于詮釋魯迅作品所具備的獨特條件,也因為魯迅先生本人生前對木刻版畫的熱愛。正是由于他的這份熱愛與推崇,如今,珂勒惠支幾乎已經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外國版畫家。 說到珂勒惠支在中國的影響,就不能不提到魯迅。她的名字已經和魯迅,以及魯迅開創的中國左翼木刻運動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對于珂勒惠支本人,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魯迅,沒有他所推崇的珂勒惠支,中國大眾對于版畫都不會有像今天這樣廣泛的社會認知。 1931年2月,左聯5烈士柔石、李偉森、胡也頻、殷夫、馮鏗慘遭國民政府殺害之后,魯迅特意從上海德國書店購得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犧牲》,刊登在正要創刊的左聯刊物《北斗》上,以此來紀念他們。這也是珂勒惠支的作品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印刷物上。同年8月,魯迅在上海舉辦“中國木刻青年講習會”,在他親自講談的三次中,就有一次是讓大家一起觀摩珂勒惠支的版畫。魯迅對她的欣賞可以用推崇備至來形容,他曾說:“在女性藝術家之中,震動了藝術界的,現代幾乎無出于凱綏·珂勒惠支之上。” 晚年,魯迅先生更是曾多次在文章及日記、書信中談論到珂勒惠支的作品,甚至還在1936年臨終前“手自經營”,編選出版了《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遺憾的是,先生并沒有看到這本自己籌資印刷的畫冊最終出版,直到他去世之后一年,許廣平才最終編定,由三閑書屋出版了這本畫冊。 這本畫冊共收錄了珂勒惠支的21幅作品,魯迅對每幅作品都做出了詳細、精準、獨到的解說。 黃喬生館長說:“魯迅購買的珂勒惠支版畫共有16幀。其中大部分是畫家簽名的原版。”2009年9月,德國凱綏·珂勒惠支美術館館長古德·弗里茨克和藝美基金會來到魯迅博物館,看過魯迅的藏品之后,古德館長興奮地說,印制這些版畫的德累斯頓的埃米爾·里克特,正是珂勒惠支信任并長期合作的印刷商。同時,古德館長還告訴記者:“其實在《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前,魯迅曾去信邀請珂勒惠支為作品集撰寫前言,但當時由于處于納粹的高壓統治之下,她很害怕,就婉拒了魯迅的請求。” 以母親的名義抗爭 魯迅曾引述一位評論家的話來介紹珂勒惠支的作品:“她(的作品)早年的主題是反抗,而晚年是母愛以及死。”在《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的序言中,魯迅先生還曾這樣寫道:“她以深廣的慈母之愛,為一切被侮辱和損害者悲哀、抗議、憤怒、斗爭。” 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甚至是在她的祖國,珂勒惠支似乎都是一個既耳熟能詳卻又很難真正接近的藝術家。她一輩子都在不停地畫貧苦的工人、逼近的死亡、受欺凌的農民、無所畏懼的反抗,還有那些饑餓的兒童、飽經磨難的母親以及記載著心路歷程的自畫像。與很多其他偉大的藝術家相比,她所創作的這些黑白版畫作品,既談不上賞心悅目,也毫不具備女性氣質,甚至很多人一直不清楚這些版畫的作者究竟是男還是女,但是,其作品中所特有的那份堅韌與單純,卻有著一種不容被忽視的迫近人心的精神能量。 珂勒惠支一生經歷了德國政局激烈的變化和兩次世界大戰帶給歐洲的動蕩,同20世紀初的許多藝術家一樣,她的藝術中滿懷了對平等的渴望和對暴政的反抗。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珂勒惠支年僅18歲的兒子應征入伍,短短幾周后便在西線陣亡。1920年,珂勒惠支和愛因斯坦等人組織成立了國際援助工人組織。1932年,她和其他社會主義者組成反對納粹的陣線,希特勒上臺后,她被取消了普魯士學院院士的榮譽并禁止她的作品參加展覽。1940年,其丈夫去世,1945年,其孫子又在二戰中的東線陣亡。其間的1943年,她的住宅被炸毀,她被迫離開柏林到德累斯頓附近的一個小鎮居住,并在那里逝世。 珂勒惠支的作品和她所經歷的生活息息相關。母親、孩子、戰爭、死亡,這些不變的主題不僅出現在其作品里,更出現在她的生活里。因為長年和丈夫居住在貧民區,所以,珂勒惠支深知普通民眾的貧困境遇并窮盡一生為大眾創作,她的作品充滿著凄慘的情緒,也如實地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底層人民的可悲境況。這使得其作品在第一次獲得金獎時,就被當時的威廉二世國王取消了資格。在兒子去世后,她的創作中增加了許多悲傷母親的形象,并以此來宣傳反戰思想。 作為一個女性左翼藝術家,如此紛亂的時代既成就了珂勒惠支的作品,也使其受到了很多阻撓。“在她小時候,德國是不讓女性上學的,她只能剪短頭發去上學。成名后,當時的德國皇帝指斥她為貧民窟畫家。”在魏瑪共和國成立后,她成為了第一位普魯士學院的女性院士。“但到納粹上臺以后,院士榮譽和她在柏林女子藝術大學的教職都被剝奪了。她過著很困苦的生活,一直到1945年4月26日去世,她沒有看到二戰的結束。” 珂勒惠支在柏林居住了52年,在古德館長看來,“她描繪了柏林的一切,尤其是悲慘的工人”,古德認為身為女性和母親,她對貧苦人民充滿了深情。不過,可惜的是在二戰的炮火中,珂勒惠支柏林寓所里所有的手稿和資料都被焚燒殆盡。直到上世紀80年代成立珂勒惠支美術館時,其不少作品才從四處搜集回來。 凱綏·珂勒惠支 生平大事記 1867年 7月8日 生于珂尼斯堡(二戰后的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原名凱綏·施密特,她在全家7個孩子中排行第五。 1886年~1890年 在柏林女子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師從卡爾·斯托弗·伯爾尼,后又到慕尼黑女子藝術學院學習,師從路德維希·赫特里希。之后,她在珂尼斯堡學習了銅版畫的基礎知識。 1892~1897年 其第一個兒子漢斯出生。觀看了蓋哈特·霍普特曼的話劇《織工》的一場早期演出,深受啟發,于1897年完成了第一組版畫作品《織工反抗》。 1901~1908年 開始創作《農民戰爭》銅版畫組畫,并首次前往巴黎進修。在巴黎居住期間,她在朱利安美術學院學習雕塑技藝,并拜訪了奧古斯特·羅丹。 1919~1920年 52歲的珂勒惠支成為普魯士藝術學院的第一位女性院士。被授予教授頭銜,但不承擔任何教學職責。受恩斯特·巴拉赫的木版畫啟發,珂勒惠支開始努力研習木版畫技藝。 1925年 珂勒惠支在柏林認識了美國作家、社會主義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史沫特萊后來遷至上海居住,成為她與魯迅相接觸的中間人。 1927年 應蘇聯政府和蘇聯藝術家聯盟的邀請訪問莫斯科。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大大鼓舞了她 ,回國后創作的石版畫《游行示威》《團結就是力量》《母與子》等。 1933年 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作為一個勇敢的反納粹女戰士,66歲高齡的珂勒惠支被迫離開藝術學院,并被撤銷了“大師畫室”版畫部主任的職位。雖然受到迫害,她仍堅持作畫,代表作《死亡》和《哀悼基督》便用粗獷的線條,強烈的黑白對比,描繪了生與死的激烈搏斗,宣泄了其憤懣的情緒。 1941年 “全面開戰”時,其采用歌德的主題創作了自己的最后一幅石版畫作品《不應碾磨播種的種子》。 1943年 由于空襲,珂勒惠支離開了工作和居住52余年的城市柏林,在諾德豪森找到住處。她柏林的公寓連同她的許多作品和文件,在一次空襲中毀于一旦。 1944年 在薩克森州恩斯特·海因里希親王的邀請下,珂勒惠支定居在德累斯頓附近的莫里茨堡。 1945年 在戰爭即將結束時,珂勒惠支去世,享年78歲。她開始被安葬在莫里茨堡,后來被轉葬于柏林利希滕貝格的弗里德里希斯菲爾德中央公墓。 來源:精品購物指南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