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09年的藝術品市場,對于中國畫來講,古書畫行情一飛沖天,近現代書畫也火熱非凡,當代書畫市場則總體表現低迷,除個別名家外,大多數畫家都原地踏步。當代書畫為何低迷不前,它的市場風險有多大,市場究竟亂在哪里?
與古書畫和近現代書畫相比,當代書畫的收藏價值實在太低了,收藏風險很大,導致許多藏家都避而遠之。
收藏價值低,買家風險大
我認為,如果將古書畫比作“鉆石”,近現代書畫比作“黃金”的話,那么當代書畫就是“玻璃”。畢竟前人都已“蓋棺定論”,而當代呢?一切都在未知中。所以,當今真正的收藏家都拒收當代書畫。因為買當代書畫有點像“賭石”,大家搞不清楚諸多的“名家”將來真正留下的能有幾個?
一幅八大山人的真跡買入后能升值10倍,一幅近現代大師的畫買入后起碼能保值抗跌,但當代名家的書畫恐怕絕大多數將來要貶值。依筆者看,像吳冠中、史國良這樣具備收藏價值、貨真價實的當代名家目前不超過10人。在金融危機后,齊白石、李可染等大師的畫作價格都非常堅挺,有的還創出新高,但當代書畫能夠不跌就很慶幸了。當代書畫收藏之所以風險大,關鍵在于當今的許多所謂“大師”、“名家”多是有水分的,他們的作品很難經得住歷史的考驗和推敲。
人為炒作盛,莊家托市多
當代書畫人為炒作風盛行,不少書畫名家都“背靠”莊家,莊家實力最終決定畫家的市場價格和行情。
近幾年,某位著名畫家每年都在榮寶齋搞一次商業展,展覽所有畫都被一些有實力的大莊家買斷了。畫家的畫熱賣筆者并不反對,也不眼紅,但被少數幾個莊家操控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記得一次同畫家史國良先生談起市場,他說曾經有一公司找過自己,對方講要買很多張畫,并揚言要幫助畫家做市場,言外之意就是“坐莊”,史國良最后回絕了。他說:“畫操控在一個莊家手里,價格雖然短期漲得快,但這樣做很危險,他一旦不幫你了,會跌得很慘。畫分散在上百個藏家手中,價格雖升的慢些,但我覺得踏實,藏家的風險也小得多。”眼下,像史國良這樣主動拒絕莊家的畫家并不多,許多畫家看重的只是眼前利益,完全不想坐莊的后果。
禮品畫為主,投資當股票
在當下,中國畫市場相當比例尚屬于“禮品市場”,當代書畫也如是,這堪稱中國特色。由于特殊的國情,名家字畫也無奈淪為“高價禮品”。
有些人辦事不便送錢,就干脆送名家字畫。送不起齊白石的,就送幅當代書畫。于是許多美協、書協主席的作品就成了香餑餑。外界每每傳言,某某美協主席身價上億啦,這都是“禮品畫”怪胎下的產物。
靠禮品畫支撐的市場一定是不健康的,抱投資目的進場的買家也很難成為贏家。一些買家抱著投資的想法,拿字畫當股票炒,想持有名家字畫坐等升值,快進快出,這種想法害人不淺。因為大莊家正等著你“抬轎子”呢。莊家拉高后,你一進場,正中莊家下懷,莊家立馬拋盤跑掉,套牢的往往是跟風的中小散戶投資客。把當代書畫當股票炒的投資客,一定是輸家。
包裝風盛行,“天價”滿天飛
近兩年,國內書畫界大肆流行“包裝風”,許多畫家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巧用各種包裝手法為個人造勢,其中借拍賣“自賣自買”,成為大家爭相使用的手法。
某畫家別出心裁,將自己名片大小的一幅微型山水畫送到拍賣公司上拍,最終拍出5.6萬元,于是“每平方尺60萬元的”的市場價格就出籠了,創造了當代中國畫新高,遠在吳冠中、范曾之上,并在個人博客寫《開啟了中國畫的“平方寸”時代!》。他說:“我還有一平方厘米的小畫,我的畫還能再創新高。”
價格嚴重虛高,是當代書畫眼下最大問題。當代書畫超過百萬元就要小心,“百萬元”是當代書畫的警戒價位,超過這個價位,等待買家的多半是陷阱。只有近現代大師的畫作才配得上千萬元的高價,當代名家除了吳冠中外,其他人都沒有這個資格。
買家素質差,缺乏鑒賞力
筆者認為,中國書畫市場混亂的根本問題之一就是買家的藝術鑒賞力較低,素質有待提高。這個問題不改善,市場想正常化比登天都難。
許多投資者沒有從小逛美術館、博物館的經歷,他們的鑒賞力實在值得懷疑。由于自己不懂藝術品,索性就盯著市場,哪個貴買哪個,市場流行啥買啥,甚至一些不堪入目的“行畫”也出手買下。買家素質如果不提高,書畫市場的健康之日就非常遙遠。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