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因為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當代藝術普遍價格下調,可能那才是最后一個‘撿漏’的機會。”在昨天的蘇富比春拍上海預展上,當代亞洲藝術部主管林家如表示。那么今年呢?“雖然今年的估價與去年基本保持同一水平,但是要‘撿漏’已經基本不可能了。”蘇富比將于今年4月3日-8日舉行春季拍賣會,20世紀中國藝術、中國書畫、當代亞洲藝術,現代及當代東南亞藝術等8個專場,共推出2400件藝術珍品,估價10.3億港元。
中國當代藝術早期作品為主
當代亞洲藝術部分,林家如透露,本次春拍搜羅的中國當代藝術不僅僅“挑藝術家,也挑創作的作品”,以藝術家早期作品為重點,“它們代表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早期獨特的創作語匯及典型風格,具有歷史意義。”
比如曾梵志創作于1994年的《面具》系列第八號,估價達到400萬-600萬港元。這幅作品是該系列中最早的作品之一,畫面中的人物獨自站立在灰色的虛空中,相對于同一系列后期作品的鮮艷背景,巨大人物以及極富戲劇性的構圖,《面具》系列第八號有早期《面具》系列的含蓄及模糊,有其獨特的力量。蔡國強的火藥爆破藝術作品《有一個月全蝕:為人類作的計劃第二號》創作于1991年,估價900萬-1500萬港元,是同一系列中可以拍賣交易的兩件之一,表現的主題是月球及人類建筑萬里長城,對于亞洲人有著特定的吸引力;岳敏君繪于1994年的作品,以及繪制于1995年的劉野作品《金光大道》,二級市場基本沒有出現過。
這些藝術品基本都從歐美藏家手中流出。歐美藏家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投資眼光的敏銳使他們網羅到了許多主要藝術家的早期作品,相比較現今已經跨入富豪階層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現階段創作,在那些苦悶而貧窮的人生階段,藝術家們的早期創作相對而言更具有力度,也更用心。
中國書畫一直穩定
在中國當代藝術價格過山車般上下跌宕之際,中國書畫的價格始終保持穩定。此次蘇富比春拍的中國書畫部分,讓人矚目的是知名藏家“云海閣”主人張宗憲珍藏的近代書畫作品拍賣專場,以及《從“同光中興”到“洋務運動”——私人收藏晚清名臣楹聯特輯》中的鄧世昌、曾國藩書法作品,其中鄧世昌的書法傳世極少,因而顯得彌足珍貴。張宗憲珍藏的近代書畫作品包括齊白石、吳昌碩、張大千共30幀作品,估價逾億港元。還有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江兆申的“靈漚館珍藏中國書畫”,靈漚館所藏江兆申生前從未公開展示,只張掛于客廳、畫室,只有親朋好友或常隨侍左右的學生,方能得以賞玩,其中有江兆申與老師溥儒合作的八開本山水人物設色絹本冊頁等。
另外,與權力和權威相關這一內涵更能吸引中國的古玩藏家,此次蘇富比春拍中,還有一批曾為清朝皇帝所有的稀世藏品將被拍賣,其中包括乾隆皇帝的一枚白玉印章,預計成交價將超過650萬美元。將拍賣的其他御用物品還包括一條18世紀的御制朝珠和一個用黃楊木雕刻而成的如意權杖,二者均為雍正皇帝所有。
蘇富比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高級主管仇國仕稱,宣傳材料的主題是“皇權”,旨在吸引渴望購買自己國家的藝術品和古玩的中國收藏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