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低迷狀況截然相反,在各大拍賣公司秋拍中,由中國傳統書畫作品領銜的四個億元天價成交,以及共計92個千萬元級成交,共同成就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瘋狂“牛市”,也標志著藝術品市場“億元時代”的到來。
四件億元拍品的誕生
秋拍中的第一個億元拍品,由中貿圣佳國際拍賣公司創造。在“清乾隆宮廷紀實繪畫作品——徐揚《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手卷專場拍賣”中,這件清宮舊藏最終以1.344億元成交,成為中國繪畫拍賣史上第一件闖入“億元俱樂部”的拍品。
就在眾多收藏家與專業人士還在為此嘖嘖贊嘆的時候,他們沒有想到,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沒過多久,在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的“中國藝術品專場”中,明代畫家吳彬的人物畫作品《十八應真圖卷》以1.6912億元的驚人天價成交。同時跨過億元門檻的還有同場拍賣的“唐宋八大家”之宋代曾鞏書法作品《局事帖》,以1.0864億元成交。而中國嘉德2009秋拍“宋元明清法書墨跡專場”中,《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經過近一個小時的激烈競價,以1.008億元成交。
業內人士表示,2009年秋拍多件拍品成交價突破億元,預示著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已進入億元時代,尤其是這些成交價過億元的拍品都集中在中國書畫板塊。這也表明,也許不出幾年,中國書畫價格將會與國際上的畢加索等大師的作品平起平坐。
從收藏鑒賞到價值投資
為何中國藝術品市場會在2009秋拍集體井噴?專家表示,這并非完全偶然,而是多種因素共同造就。
近年來,人們對藝術品收藏投資已經從單純的收藏、鑒賞轉向“價值投資”,隨著經濟危機的深入,人們開始把目光投向藝術品收藏投資領域。大量原本投放在金融、股票、房產等領域的資金,紛紛涌入藝術品流通市場。
盡管如此,相比前些年無論哪位作家的什么作品都一擁而上的藝術品投資風潮相比,現在的藝術品投資雖然動輒大手筆,但卻可以保證件件都是稀世珍品。相反,中小作家的作品價格幾乎沒有太大上漲。可以看得出,投資者并不盲目浮躁,反而更具有目的性。

《局事帖》 作者:曾鞏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書法究竟如何,卻很少有人知道,《局事帖》是曾鞏存世的唯一墨跡。這封曾鞏50余歲時在通判越時任上寫給友人的信,字字正楷,筆畫遒勁有力,體現了文人的風骨。更有意思的是,這幅信牘竟是寫在一張印書紙的背面。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近千年,其背面印刷的字痕仍然依稀可見。

《十八應真圖》 作者:吳彬
《十八應真圖》為傳統佛教畫題材,引首為乾隆題“游藝神通”四楷書,卷中鈐乾隆諸璽并行書題跋。吳彬作品傳世稀少,入清內府并著錄在《石渠寶笈》、《秘殿珠林》中共十八件,得乾隆親題者僅此一件,正可謂“寶笈之寶”。因為吳彬人物作品的獨特性與藝術性,藝術史論者將吳彬與陳洪綬等明代大家并列稱為“變形主義”。

《平定西域獻俘禮圖》 作者:徐揚
由清乾隆年間的宮廷畫家徐揚繪制,手卷尺幅巨大,縱43厘米,橫1865厘米。徐揚靠他深厚的繪畫功底,以寫實的繪畫技法,再現了平定西域獻俘慶典這一盛大的歷史場景。作品描繪了三段場景:北京從大清門到西安門車水馬龍、商鋪林立的經濟貿易繁華的場面;乾隆二十五年年初,70多個國家的外交使團在午門前朝賀勝利;皇家儀仗。

《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 作者:朱熹、張景修等七人
朱熹、張景修等的《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這件書法為朱熹、張景修等宋人六段墨跡,一段元人墨跡。原此卷中的一段樓鑰題跋,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今尚存宋元諸賢題跋有北宋宇道、胡師文、張景修及彭君時、蔡天啟(肇)、蔡晉如(蕃)、劉無言(燾)。此卷從宋至清流傳有序,建國前歸張蔥玉收藏。
古代書畫引領復蘇行情
在國內各家大型秋拍依次落幕后,2009年的中國十大天價拍品也隨之排定,中國古代書法、繪畫作品占6件,清代瓷器占3件,另外一件是齊白石作品。
毫無疑問,中國古代書畫引領了這場意外的復蘇行情。人們不難發現,符合經典名家、稀有性、來源可靠三要素的中國古代書畫,是打造億元拍品的根本原因。無論是存世僅一件的曾鞏《局事帖》,還是獲乾隆御題的《十八應真圖》等等,都是中國古代書畫中的絕世珍品。這反映出買家對于中國古代書畫價值積極肯定的普遍共識。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值得一提,西方經濟衰退、國內藝術品市場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國人對流失海外文物的關注等諸多原因,使得此次大批流失海外的藝術珍品得以回流。這些以往國內較少見到的藝術珍品,無疑吸引了眾多內地買家的目光。

齊白石《可惜無聲·花鳥工蟲冊頁》,在北京保利秋拍以9520萬元成交,為中國近代書畫全球拍賣紀錄
四大買家爭罕見拍品
除了推出的拍品罕見外,更重要的是幾位華人大買家對心儀拍品往往志在必得,對花錢多少反而沒什么概念,因此最終成交價往往會超出估價好多倍。
目前,4位重量級華人買家已經隱現,他們分別是上海天衡拍賣公司董事長陳郁、上海新理益公司董事長劉益謙、臺灣著名藏家林百里,以及一位不知其名的山西大買家。眾多天價的出現,歸功于他們的爭搶。
在創造了全球中國畫最高價的明代吳彬《十八應真圖卷》拍賣之前,那位山西大買家就表示準備花1.5個億買下,而此前公布的估價僅僅是2000萬至3000萬元。最后,上海知名藏家劉益謙以他向來喜歡的手法,最終成功“橫刀奪愛”。兩件創出天價的古代書法拍品《局事帖》和《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雖然劉益謙也頻頻舉牌,但最終仍沒有得手。
隨著國內新一代“實力派”藏家的高調進場,與全球收藏家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越來越強的價值認同感,那些還繼續“漂”在國際拍場中的珍貴文物,在未來的日子里,還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爭奪戰。

清乾隆御制紫檀木雕八寶云蝠紋“水波云龍”寶座,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以8578萬港元成交,為中國家具全球拍賣紀錄
近代書畫展開名家效應
在中國古代書畫屢創新高的同時,中國近現代書畫名家精品也紛紛創出高價。
北京保利拍賣“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夜場中,齊白石《可惜無聲·花鳥工蟲冊頁》(十三開)以9520萬元的成交價刷新了個人作品拍賣紀錄。
傅抱石《杜甫詩意圖》在香港佳士得拍出5287.76萬元,創出傅抱石作品拍賣新高。
北京匡時“南張北溥”專場,張大千巨制《瑞士雪山》以5264萬元的高價成交。2009年的行情是在“名家”效應上全面展開,具有更強的價格指標效應。

張大千潑彩《瑞士雪山》,在北京匡時秋拍以5264萬元成交,創張大千作品全球拍賣紀錄
拍賣紀錄屢次刷新
實際上,在2009秋拍市場上,多件拍品不斷刷新拍賣紀錄也足見當前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局面。
在北京保利秋拍中,清雍正檸檬黃地洋彩浮雕花鳥寶瓶紋六方瓶以6776萬元刷新內地雍正瓷成交紀錄;在北京翰海秋拍中,一件清乾隆青花海水紅彩龍紋如意耳葫蘆瓶以8344萬元成交,創國內瓷器拍賣最高紀錄;清嘉慶御制“鳳麟洲·水凈沙明”翡翠組璽以1769.6萬元成交,改寫國內印章拍賣的最高紀錄。
而在中國嘉德秋拍中,成交價創紀錄的拍品也不少。像以2184萬元成交的明代時期的“月露知音琴”創出明代古琴新成交紀錄;一枚“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勝利萬歲”(俗稱“大一片紅”)未發行郵票以280萬元創出內地該郵票成交新高;另一件“全國山河一片紅”郵票(撤銷發行)新一枚以78.4萬元人民幣成交,創出“小一片紅”郵票新紀錄。
2010年的藝術品流通市場,將會如何走向?業內人士對此普遍看好,并且預計明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仍會以書畫為主線,其他藝術品也會出現恢復性上揚。究竟“億元”風景線帶來的是“虛火上升”還是“牛氣沖天”,眾多關注藝術品拍賣的人士不由得抱以極大期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