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午,在徐州市城西的大彭鎮楚王山上千佛寺內,寺院法師在清理天然溶洞——千佛洞時意外發現了傳奇色彩的五色土。
千佛洞坐落在徐州楚王山南側懸崖峭壁間,由前后兩洞組成。洞中供奉著石刻的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十八羅漢,崖壁上雕刻著千尊佛像。這些石佛姿態各異,雕工精細,栩栩如生。在千佛洞內西北方向左側一個子洞,發現洞內十余平方米的基礎土層呈青、紅、黃、白、黑五種顏色,部分五色土雖已凝成石塊,依然色彩繽紛。
據千佛寺主持道宏法師介紹,前幾日,他和幾位法師在清理整頓千佛洞時,發現了千佛洞內的五色土。他知道五種顏色說明泥土中所含礦物成分不同。而五色土為何會在千佛洞內?他希望有關專家能予以解釋。
徐州師范大學教授張士魁認為,我國古代一直存有“社稷祭祀”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壇包含著古代人對土地的崇拜,五色對應“東、西、南、北、中”五方,寓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張教授告訴記者,五色土的形成是一種地質現象。徐州地處中國南北交匯處,是南北文化的集合點,而楚王山是五色土的集中地。從夏商周時期,徐州每年都要在楚王山取貢土進奉,每色各一斗,供君主封壇立社,時稱“禹貢九州”。因此,歷經千年,楚王山目前還保留了五色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