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磚窯唯一文字記載被發現
傳世宗譜現身秦皇島 披露明末民間捐資修建長城內幕
一份保存完好的傳世宗譜,意外現身秦皇島板廠峪景區,從而披露出明朝末年民間捐資修建長城的內幕。近日,中國長城學會會長、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專程趕往板廠峪,對這份傳世宗譜——《高氏系譜》進行研究后認為,《高氏系譜》是迄今發現的有關板廠峪長城磚窯的唯一文字記載,是對我國長城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補充。尤其《高氏系譜》透露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修建長城的資金來源不僅有政府撥款,還有民間自發組織的募資。
據板廠峪景區的負責人許國華介紹,《高氏系譜》是2008年底幾名大連游客來到板廠峪的長城腳下祭祖時帶來的。隨后,出于對故土久違的親情以及對長城的熱愛,他們把這份珍貴的傳世宗譜留存在了景區。這份《高氏系譜》編修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其上記載:明崇禎七年(1634年),板廠峪鄉耆、高氏先人高廷科與山石道參將王守道、欽差參將金斌等人倡議募捐資金修復長城,共集資白銀400余兩,由高廷科負責籌辦材料燒制長城磚,修復了義院口關城及三座城樓,以及義院口至板廠峪一帶長城。后來當地人在義院口修建三善祠,立三善碑紀念此事。如今三善祠已毀,三善碑下落不明。《高氏系譜》記載的內容正是三善碑碑文,高家后人也正是根據《高氏系譜》里的相關記載,證實高廷科之墓就在板廠峪景區,鄰近高家地長城磚窯群。
《高氏系譜》的記載為破解板廠峪長城磚窯封存不用之謎帶來了一線曙光。據了解,2002年12月,秦皇島市文物工作者在位于長城腳下的撫寧縣板廠峪村附近的高家地,發現了第一座長城磚窯,隨后在附近又陸續發現長城磚窯、石灰窯以及煉鐵爐等歷史遺跡66處,并發現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古長城磚。考察發現,在板廠峪發掘的磚窯中,長城磚已燒成或將近燒成卻沒有開窯取磚的情況很普遍,約有80%以上的磚窯里,每窯都完好保存著約5000塊長城磚,這個奇異的現象成了文物考古界的一個難解的謎團:為什么滿窯燒制好的長城磚都被封存在磚窯內而沒有取用?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教授吉羊在對《高氏系譜》進行研究之后,道出了自己的論斷。他說,明崇禎十年,明朝江山已岌岌可危,修復長城對維護和平的作用已經微乎其微。因此,高氏先人很可能就是于此時封存磚窯,并舉家遷至大連躲避戰禍。此后知道板廠峪埋有長城磚窯的人越來越少,終至于無,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當地沒有人取用長城磚建屋修路,“因為壓根兒就不知道地下有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