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作品一次次被重復時,它的內涵就一次次被稀釋了。當代藝術的商品屬性被無限放大之后,福音的背后,可能就是喪鐘。
誰能成為當代藝術領導人?
正在記者撰寫這篇文章時,收到了來自北京的一份函——《關于提請沈嘉祿同志早日履新協會終身名譽主席的函》,這個協會,就是中國當代藝術協會。與這份函一起送達的還有《中國當代藝術協會領導人增補函》和《中國當代藝術協會領導人檔案表》。在大約一個月前,記者就收到了這個協會的公函,一頂烏紗帽遠遠拋來,但本人最怕無功受祿,沒有理會。再說這類信函近年來是越收越多了,而且都是“中”字頭的。而這次中國當代藝術協會卻很認真,再次發函相催,那么我也不得不認真對待了。看了一下協會概況,得知協會是經民政部門批準,在全國人大、政協、中宣部、文化部等領導的關心指導下成立的,協會成立以來,已經舉辦過40余場沙龍、年會、畫展及中外交流。組織機構也很完善,從會員代表大會到主席團、從秘書長到分支機構,一個機關團體應該有的“配件”,一樣不缺。看來還真像一回事。
但我還是有幾個疑問:
大名鼎鼎的宋莊可能是該協會的大本營,而宋莊最近的處境不大妙。
擔任領導得一次交納費用。費用不算高,但還是有賣官之嫌。
本人不是當代藝術家,只是因工作關系寫過有關當代藝術的報道,協會對本人的情況也不清楚,何以輕率地將烏紗帽善價而沽?
協會自2009年起給會員統一印制名片、信封、信紙等,還可以出版個人畫冊等。這里大有空間……
一向以藝術先鋒、社會精英自居,渾身散發貴族氣質的當代藝術也淪落到這般地步,這是為什么?
這份俱樂部會員卡認購單式的信函,可能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當代藝術面臨的諸多問題,如果從形象上說的話,印證了中國一句老話:“病篤亂投醫”。
源頭就在一個小便器里
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生與發展,嚴格地說還是近三十年里的事。與西方當代藝術相比,短促甚至倉惶。在美術理論界,一般都把杜尚1917年在一個小便器上似乎很隨意地簽個題目“泉”,把它送進美術館展覽,看成是后現代藝術的開始。我們要用三十年趕超人家一百年的歷程,即使望其項背,也已經有點疊影重重了。那么,定義中國當代藝術,我們可以說它具有先鋒性(理論突破)、實驗性(作品創新)、非主流(體制外)等特點,這三個特點,在1985年正式出版的《美術思潮》中體現得很明確,所以這本宣言式的雜志一面世就得到了全國美術界同行的響應。但反對者的聲音也隨之而來,有人還將這本雜志的編輯方針與資產階級自由化聯系起來。三年時間里,湖北美協與《美術思潮》編輯部承受著強大的壓力。直到1987年9月,這本雜志“夭折”。
藝術觀念上的一時迷茫,資本就趁虛而入。此時適逢市場經濟啟動之初,相當一部分藝術家不可避免、也無法抗拒地與資本結盟,他們中的佼佼者也確實意外地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如果有人硬要說,當代藝術的興起,使一批中國年輕藝術家在國際坐標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提升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價值和影響力,這話也不錯。但事實上,從探索與顛覆開始的藝術活動,幾經波折發展到今天,評判標準嚴重錯位,資本的力量推動著藝術家一路狂奔,不容喘息。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當代藝術的源頭就在杜尚的小便器里。
在思想解放中起步,在資本豪賭中迷失
從文化性質的角度看,當代藝術是相對于現代主義藝術而言的,屬于現代主義之后的后現代主義藝術范疇。
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三十年里,發生了一場又一場經典的藝術事件。每一起事件的過程與結果,藝術家們都企圖重新定義當代藝術。從顛覆成為經典,就是這部演義的戲劇性所在,也是價值所在。
我們可以略為粗疏地梳理一下:
1979年,北京油畫研究會,首個油畫民間團體成立。
同年5月《美術》發表吳冠中的《繪畫的形式美》一文,倡導形式美。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關于抽象美的討論,成為理論界一次極為重要的論爭,影響至今。
1979年,無名畫會首次公開展出。因受到美協要求其登記正名的限止,初出茅廬的藝術家表示拒絕,這一“不合作”姿態,后來屢屢被人模仿。
1979年9月26日,首都機場壁畫亮相,因為出現裸體的傣家浴女而受到人大代表們的指責,后來在鄧小平的干預下,事件平息。當時有海外新聞媒體這樣評述:“中國在公共場所的墻壁上出現了女人體,預示了真正意義上的改革開放。”
1979年,9月27日—12月2日,第一屆“星星美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東側展出。9月29日遭禁,10月1日“星星”成員上街游行。同年11月23日移展北海公園“畫航齋”,由于展覽遭遇封殺到游行到復出,在北京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當時參觀人數超過了三萬。“星星美展”的作品,放在今天一點也不過分,一部分是干預生活的作品,另一部分是對形式美的探索。“星星美展”給中國當代藝術的發生起到了催化作用。
影響更深遠的是“八五新潮”。它與文學界、評論界、電影界相呼應,從1984年底啟動,在《美術思潮》的理論推動下,至1987年達到高潮,參加的藝術家群體倡導健康、向上的“北方文化”,推崇崇高的理性精神。
接下來,1985年的《新具象畫展》,造就了新具象團體,毛旭輝、張曉剛、潘德海、王廣義等人嶄露頭角。《當代中國畫之我見》一文敲響美術界的警鐘,同時也造就了評論家李小山。美國著名波普藝術家勞申伯格在北京和拉薩舉辦個展,引發了中國的“波普熱”。1986年9月,廣州中山大學舉辦“南方藝術家沙龍第一回實驗展”,觀眾的參與和多種手段的結合,使得展覽本身完全不同于過去的架上繪畫和固定的雕塑藝術,環境與行為使觀眾體驗到在傳統藝術中不能體驗到的東西。這一年的10月初,廈門一群從事藝術的年輕人以“達達”的名義聚集于廈門湖濱南路群眾藝術館。通過焚燒展品,藝術家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攻擊自己和所面臨的傳統。這次展覽造就了黃永砯、林春、林嘉華等人。
1989年2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現代藝術展,被稱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當代藝術的一個句號。全國近200位藝術家的數百件作品得到展出,包括行為、觀念和裝置。并因為匿名恐嚇信、中途被警方關閉以及肖魯和唐宋的“槍擊事件”而得到媒體的狂轟濫炸式的報道。
這個展覽不僅是對“八五美術運動”的一次檢閱和總結,也是批評家在90年代轉向一種新的工作方式的一次預演,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構成一個重要事件。從此,策展人的概念變得清晰起來,比如這次造就了高名潞、栗憲庭。
但是事情還遠沒有結束。不久,“西山會議”引來反自由化熱潮的再次升溫,對藝術家的積極性再行打擊。所以到了1992年10月,中國當代藝術研究文獻資料展(廣州)研討會期間,批評家就維護自己合法權益問題達成共識,形成一個初步意向。
接下來,中國當代藝術進入跑道準備起飛,通過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而進入國際視野、中國當代藝術首次進入美國、女性藝術的崛起與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引入、策展人制度開始形成、新生代藝術現象出現……
1992年10月的廣州雙年展,官方的認可、學術的評定、法律的保護、經濟的支持和媒體的參與使當代藝術得到了合法化的結果。這是大陸第一個按照商業模式運行的展覽。
從此雙年展成為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平臺。
當代藝術:走過寒冬 要來點紅桃K
當代藝術:走過寒冬 要來點紅桃K
當代藝術:走過寒冬 要來點紅桃K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