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中國當代藝術利益如何分配才比較合理,應該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渠道實現藝術領域內藝術家、批語家、藏家以及相關媒介的利益平衡以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楊:拿一幅作品來說,十年前,有人買它的時候可能只花了五百塊錢,現在市場上能賣五百萬。但這十年中,藝術家、批評家、策展人、媒體、畫廊、美術館、拍賣公司等無數人的工作和積淀,使該藝術家成了藝術界很知名的藝術家,共同成就了該藝術家的影響力及其作品的市場價值,但大家可得到的價值分配回報方式卻是不一樣的:藝術家、批評家、策展人回報的是其學術權威性和影響力;畫廊回報的是品牌和將來的市場份額;拍賣公司回報的是傭金和品牌;收藏家回報的在作品的二次流通后的巨大利潤。
所以,在利潤的分配中,并不是哪個環節必須要分配多少利益,而是各個獲得了社會意義上的自己想要的東西。
本刊記者:中國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的不規則運行是否會影響中國的藝術市場,它們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楊: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場域里,都有它們自己的運行規律,股票與房地產都屬于資本范圍,資本對藝術市場會帶來促進作用。
現在的房地產和股市非常火爆,從這個產業中涌現很多富翁;這些跟藝術有情節的人,有了閑錢后會對藝術市場帶來資本,市場就會呈現上升趨勢。
但五十年以后,現在火熱的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可能趨于穩定,可能再不會對藝術品市場有大的影響了。可能又會出現新的火熱的資本市場,并給藝術品市場帶來新的資本。
本刊記者:經濟體制,國家管理,個人素質對藝術市場各有何影響?政府與個人應該有何作為?請談一下您的看法!
楊:這是一個社會結構問題。藝術品市場在過去的文革時代斷裂,而是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國民素質大大提高,這時藝術品市場才起動的。藝術市場的火爆真正意義上講是上世紀的90年代亞洲經濟危機前和本世紀的2003年的后期開始井噴,所以嚴格意義上講,中國的藝術市場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家政策和國民素質有密切的聯系。
國家要不斷出臺有利于資本和藝術市場結合的好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多建美術館,多收藏古今中外經典的藝術品,普及美術教育,提高全民的藝術修養;而藝術市場的良性發展最終也需要有文化視野和文化理想的人積極地介入。
本刊記者:中國當前的藝術品稅收機制不健全,有沒有必要實行稅收立法,該如何操作才能使之行之有效?
楊:你要問政府,不是我說了算的。藝術品交稅具體來說應該是國家政策調控的結果,如果過于強調個人對它的介入是不正確的。中國的拍賣行,買賣作品需要交納3%的個人所得稅,通過畫廊也是有相關的稅收政策的,只是中國畫廊乃至于藝術品市場還處在一個培養的階段,建議政府對進入藝術品市場的企業的稅收出臺減免政策。進行大力扶持。
本刊記者:在中國,藝術品私人交易猖獗,藝術品越過二級市場,破壞藝術品交易的正常運行,如何限制諸如此類的藝術品市場不規則運行方式?有沒有必要嚴厲打擊(藝術家)私人交易?
楊:從法律的角度來講,市場經濟,就允許有各種各樣的交易方式,只要讓他們交稅就可以了。
從行業的規范和可持續發展方面來看:
對于藝術家直接遞送到拍賣行拍賣這要看具體情況:1、該藝術家有沒有代理簽約畫廊?如果有,那他就是違約;如果沒有,是可以理解的。
藝術家直接送拍不外乎兩種情況:1、是自己沒有代理的畫廊,而且作品市場很好,是拍賣公司直接到藝術家手上征作品;2、是藝術家的市場不好,自己上拍做價格,就是為了拉動自己的市場,對這種藝術家的行為我很鄙視!同時我提醒畫廊和藏家對這樣的沒有學術地位的藝術家和作品的合作和收藏要謹慎。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直接拍賣是藝術家對自己不自信的表現,而且非常缺乏合作精神和長遠的市場規劃;
本刊記者:中國持有資本的第一代富裕人士很少花錢來消費藝術文化,而是消費汽車,高檔別墅此類奢侈品,這種文化引領模式會不會破壞中國的文化體系?富裕的企業家以及其他人士有沒有責任去關注中國當代文化并使之良性運行?是否有必要實行強制措施讓持有大資本的人士進行藝術欣賞能力的回爐再造?
楊:這是一個全民素質教育和社會問題。
從人性的觀點出發,富裕人士為什么非要買藝術品呢?
我覺得富裕人士和藝術品的消費之間沒有特別的關系。有人要買高檔車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藝術品作為一個高端的文化消費品,它主要應該是由有文化情節的人來消費的。
有錢人并不是全有藝術修行、有文化、有文化情結和文化使命的人,當然不必收藏和投資購買藝術品。
讓然,我們可以培養他們學會消費藝術和欣賞藝術品,去美術館和畫廊看藝術展覽,培養情操;買畫冊,買藝術衍生品,甚至是藝術印刷品,這都是在消費。
消費是一重理念,消費藝術是一種高貴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情結。
在西方消費藝術品的人主要是貴族階層。
后面這個問題是一個藝術教育問題,應該說是我們國家近年的美術教育是失敗的。藝術欣賞需要專業知識,從美學到藝術學,應該是社會教育需要改革的問題。
本刊記者:有人說,中國現在藝術市場不規范,是機制的問題,能否談一下運用哪些有效手段能使之合理,是通過大的藝術機構之間行業自律,還是等待姍姍來遲的國家政策推動?
楊:市場之所以規則,主要是中國畫廊不夠強大,就會受制于藝術家。這包括它團隊的專業性和資本兩方面。
中國的畫廊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它的專業積累不夠,文化眼光還不夠高,而且最要命的是資本的積累還不夠,所以現在的藝術家只會認為中國畫廊是一些小企業,不是國際權威文化機構。
有文化內涵和專業性的畫廊,它會更受到收藏家、藝術家與批評家的尊重,別人也不敢小視他們。好的畫廊也不完全是靠資本,最重要的還是要靠文化立場和價值判斷的影響。
國家政策只是輔導作用,最根本的是靠畫廊只身的免疫力。
本刊記者:藝術圈內利益格局分配對藝術市場良性動作有何重要意義?
楊:從文化載體上來講,我覺得它不是由利益方面來促成的,要從文化影響力方面去影響別人,例如相信宗教的那些人可以無償地把錢和財物捐到廟宇里面去,是沒有回報的。如果是回報的話,回報的是精神寄托。到布達拉宮去你就會明白,那些教徒為什么把自己終身所有的積蓄都換成金條等,無償的捐給廟宇。它沒有什么目的,僅僅是精神需求。
如果你覺得藝術市場是生意,那就不一樣了,大家會即使為一分錢都要去搶。
這就是市場經濟
本刊記者:當代藝術實際上是一個相對狹小的圈子,如何實現跨界的交流,讓更多企業家、銀行金融界人士、其他外界文化人士更加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共同促進中國當代文化的發展,請您談一下您的看法?
楊:這種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消費藝術的人有文化內涵與文化情結,自然會去消費它,關注它。主要是我們當代藝術的社會教育推廣的影響力還不夠。如果從公共藝術教育方面能做很好的引導,市場潛力是很大的,便可能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