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仃
我國著名藝術家、教育家,清華大學教授、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張仃因病醫治無效,于21日上午10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按照張仃先生生前的愿望,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清華大學將于近期舉行張仃先生追思會,緬懷這位20世紀中國的“大美術家”。
張仃號它山,遼寧黑山人,1917年出生。他曾負責設計動畫片《哪吒鬧海》,為首都機場創作巨幅壁畫《哪吒鬧海》。焦墨國畫代表作品有《巨木贊》《蜀江碧》等。張仃是百年歷史的見證人,也是新中國的主要設計師之一。目睹山河破敗、民生凋敝的少年張仃,從小就有一個理想:讓自己的祖國看上去很美。
為《抓壯丁》設計舞美
20世紀30年代,張仃的職業美術生涯開始于張恨水任校長的北華美術專科學校。日本人侵入他的老家東三省后,張仃拿起筆,成為一名反抗侵略、反抗專制的漫畫斗士。1938年,張仃到延安,他發現一個很大的破房子,張仃和他的搭檔作家蕭軍,把這處簡陋的“新房”裝飾成了別致的場所,取名為“作家俱樂部”。連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很多領導人也常去那里參觀和跳舞,同文藝工作者交流。在八路軍生產成果展覽會上給延安工農業產品做包裝設計,為《抓壯丁》等話劇設計舞臺布景,甚至連秧歌隊和一些文藝團體的服裝也是張仃創意的。
國徽設計得到周恩來首肯
在共和國締造者身邊工作的經歷,使張仃獲得擔綱新中國形象設計的“資質”。他與梁思成受命領導中央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營造系兩個創作組,進行國徽設計。天安門的莊嚴雄偉極大地震撼了張仃,于是,天安門成為他筆下國徽方案的主體元素——弧形的地平線上,天安門巍然屹立,象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言簡意賅,立意精準,這一方案得到周恩來總理的首肯。張光宇作為中央美術學院國徽創作組的另一主創者,對張仃的方案創作也給予了重要幫助。1950年,張仃親率美術供應社的工人,將一枚直徑超過3米的巨型國徽,莊嚴地懸掛在天安門上。是年,張仃32歲,同時還參加了“建國瓷”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團隊。
開國大典他“上色”
在張仃看來,抽象的“國家”必須有
色、形、物的形象化傳達,才能被了解和認同。1949年,張仃負責開國大典美術設計工作,在天安門城樓的柱與柱之間,他創造性地掛上去8個大燈籠。運用巨型宮燈這一傳統文化語匯,在天安門上增添了出彩的中國符號。同期,張仃主持設計了中南海懷仁堂、勤政殿室內環境。微觀方面,張仃繼成功設計全國政協會徽之后,又完成了全國政協會議郵票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票和成立10周年紀念票的設計。
向國外推廣東方視覺
行為性、綜合性特征明顯的展會活動設計,在張仃前40年美術生涯中占很大比重。1951至1956年間,張仃曾將展會設計送往布拉格、莫斯科、巴黎、華沙、萊比錫、羅馬。中國的漢畫、藍印花布、民間剪紙、江南園林,是他采用的東方文化的視覺形象,引觀者如潮。一些由他設計的場館被奉為經典,上了所在國郵票畫面。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張仃從半個世紀前,便致力于中國文化向世界傳播的“順差”。
晚年聚焦焦墨山水
焦墨山水最能還原蒼勁、宏闊、有力、具有金屬感的畫面。晚年的張仃,鋪開了一個無限豐富、壯美宏闊的焦墨世界。這個秉持完美主義理想的世紀老人,生活在北京西郊的一處自己選材、自己設計的山屋里,每日課讀魯迅。有時對著外面的世界,他會重復他的名句:“美盲比文盲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