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里待修復的名琴
本版曾報道過一把疑似意大利制琴大師“瓜奈利”制造的小提琴,引起本市許多“小提琴迷”的興趣。小提琴是最具音樂表現力的一種樂器,但是在行家看來,小提琴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僅僅可以練習使用的,一種是夠級別用于專業演奏的,這樣的琴具有優美的音色及豐富的表現力,經過演奏者多年的使用,聲音會越來越美妙,這樣的小提琴是可以來收藏的。 關于小提琴的收藏,現在是感興趣的人多,但是“懂行”的人少。在市郊的一個“倉庫式”工作室里,我們拜訪到了旅美小提琴制作家,資深古董小提琴修復專家王正華先生,從古董級小提琴修復的角度,王正華給我們講解了許多專業知識與業內“絕活”。 王正華是天津人,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他從少年時代就迷上了小提琴。因為小時候買不起昂貴的好琴,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始拜中央音樂學院的名師申飛先生學習做琴,后來在天津歌舞劇院開始了他的職業制琴生涯。但是他真正鍛煉的機會,還是從1996年赴美國華盛頓音樂中心做技師開始,每年上千把小提琴的修復量,王正華一干就是十幾年,直到去年才回津發展。在美國的這些年,王正華修復過的古董級名琴可是太多了,曾有一把碎成20多片的名貴提琴,主人都要放棄了,在王正華的妙手下“回春”,使得美國人對這位心靈手巧的中國人充滿敬意。在美國,甚至有的演奏家,從遙遠的賓夕法尼亞等地專程來華盛頓,請他修琴。這樣一來,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意大利和歐洲制作的古代提琴。 王正華講,做琴不但要選上好的阿爾卑斯山楓木與魚鱗松,從打坯開始,到最后完型上漆,整個全手工的工藝流程下來,一把好琴平均需要200個工作小時才能完成,最后還要把琴的聲音調出來,一把琴才算有真正的生命力。作為收藏者,在挑選琴的時候,首先要關注它的細節,這包括琴型、弧度及制作工藝。尤其是邊緣線條的鑲嵌和琴頭雕刻的風格,因為凡是古董級的名琴,做工都是美輪美奐的。在琴的腹腔里,一般都有一個標簽,上面除了制琴師或制琴公司的名字,還都會有制作的年代,王正華介紹說,許多藏家迷戀年代久遠的琴,但近幾年來,國際上價格已經太高,其實,有些只有幾十年歷史的琴,也是很好品質的,而且價錢還不貴,值得新入行的藏家關注。 在工作室里,有許多正在修復中的古代小提琴,這些被“肢解”開的小提琴中,隱藏著許多行內高手才能分辨的“密碼”,從這些木制的點滴細節中,王正華也在剖析著古歐洲制琴師的“秘笈”,并且進行著全方位的修復。“其實,因為歷史的原因,國內的古董名琴并不多見,如果想要收藏到真正的好琴,還得去歐美等國家找尋。紐約的‘蘇富比’與‘克里斯蒂’兩家藝術品拍賣公司,每年的拍賣會都有歐洲古董琴上拍。”王正華講,據國外的數據統計,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小提琴生產國,但很遺憾的是,雖然量大,但還都是低檔琴占了絕大多數出口份額,所以,如何掌握更高級的制琴技術,才是這個行業所面臨的真正問題。

作為資深小提琴修復師,王正華有精湛的技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