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聰
我與芳澤君至今未曾謀面,然因了書法的緣故,在各類專業報刊有關書畫專集中,常常見到他的作品。五年前,他曾寄贈冊一冊由沈鵬先生題寫書名的《王芳澤詩書集》,并付寄一封“求教”的信札。當是翻閱之后,隨即回了一信,大意兩層:一是做為一名青年,在艱難困苦之中,矢志習書,且有一定收獲給予了肯定;二是對其書作中受時風熏染而恃才使性的用筆給予了“批評”。孰料短短五年,他背上中國人民大學碩研班攻讀書法,南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雙修。于詩于、于書、于畫的多方涉獵,便有了今天即將出版的《王芳澤詩書畫集》的樣稿再次寄我,并誠懇囑請為之再做批評。做為第一讀者,展玩之后,心潮難平,談些感慨,權作序耳。
書法在本質上市一種文化的表征,自古及今它便與文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或許正因如此,書法是更加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來支撐的。芳澤明乎此,便有了入高校深造的渴望,并付諸行動。從而彌補少年時家貧無緣多讀書的過往,重塑自己詩書畫并舉的文人形象。在他的這部新作中,不難看到他在碑山帖海中艱辛跋涉的足跡,使得其作品古意甚濃;也不難看到他在觀察‘體驗、生活中對自己情感世界的升華,從而留下的充滿詩意的文字;更不難看到他對時間萬物博觀約取繪就的筆墨丹青,表達了一個當代青年隊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深切體悟與踐行。
如果說五年前的《詩書集》更多地是表現為一種對藝術的激情與宣泄的話,那么,五年后的這本《詩書畫集》便是芳澤理性與激情的交融,理想與現實的融匯,思想與筆墨的渾融。
在本集的第一部分,他以“法古”之名,統轄了他近幾年浸淫于古代書法經典所留存的45見臨作。內容涉及先秦、兩漢、魏晉六朝及唐宋時期的碑版墓志與墨跡,可謂五體兼備,洋洋大觀,足見其于古法碑帖中涉獵范圍之廣泛。或忠實地摹臨、或寫意的擬撫,或通篇、或節選,都在表現出一個書法青年隊古代經典的頂禮膜拜之情。也學這些臨作有的尚嫌稚嫩,但正是這種稚嫩,喻示著芳澤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第二部分是他的題詩與繪畫,冠以“自題”,實乃詩畫合一的文人雅玩。畫多花鳥蟲魚,詩亦以此詠之,很明顯受到王摩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啟迪。以書畫發其筆墨,以詩文彰顯性靈,這在當代青年中石少見的。近70則詩聯,大略反映了他較高的詩文修養。他在《題牡丹自嘲》中寫道:“風騷賣弄許多年,年少輕狂欲步天,負笈江南還向北,時風棄去近先賢”,不僅是他心路歷程的寫照,更見其避時趨古的抉擇;第三部分,他以“偶抄”為題,選錄了他近幾年的書法創作,其文辭內容多為古代名篇佳什。芳澤在當時用毛筆“偶抄”中,得風騷之意與天心之心,當然是十分愜意的事情。
真可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年”!
至于集子中詩、書、畫所達到的境界如何,相信讀者諸君會有各自的體會,故不贅言。
二零一零年元旦夜
周德聰于古城夷陵之抱一齋
(作者:三峽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教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