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藏書展日前在湖北省圖書館開幕
“書非貨財,自當化私為公,歸之國家。”50年前,湖北藏書家徐行可將畢生所藏的10萬冊古籍捐贈出來,其中包括《黃鶴樓集》等珍本、善本甚至海內孤本,他許下愿望:“愿孤傳種子化作千百萬身,惠及天下學人。”
50年后,他的愿望即將實現,這批古籍將被數字化保存,屆時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查閱。
畢生收藏無償捐出
徐行可是近代著名收藏家,1908年從日本留學回國后,絕意仕途,以治學藏書為樂。1956年,他將500箱私藏古籍捐贈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圖書館。徐行可辭世后,他的子女承其遺志,將余下藏書與他生前所藏的書畫、碑帖、銅鏡印章等7000余件文物捐贈出來。兩次捐贈的徐氏藏書合計約10萬冊,最后合二為一由湖北省圖書館收藏;文物由湖北省博物館收藏。
武漢大學教授萬獻初自稱是“徐氏藏書的長期使用與受益者”。他說:“行可先生畢生精力盡瘁于讀書買書,節衣縮食,樂此不疲,積50年心力,聚書居湖北私藏之首。”
據徐行可孫女徐力文回憶,抗日時期武漢淪陷,徐行可有半數藏書在武昌積玉橋舊居,他只身冒險劃船將書籍搶運到漢口租界,使這部分古籍得以保全。
徐行可生前曾說:“藏書不為一家之蓄,俟諸三代之英。”又說:“書非貨財,自當化私為公,歸之國家。”最終把畢生收藏無償捐贈出來。
數字圖書館實現夙愿
為了紀念徐行可捐贈古籍、文物50周年,湖北省圖書館與湖北省博物館日前分別展出了徐氏捐贈的部分圖書和文物。展出的古籍中有湖北省圖書館的鎮館之寶、海內孤本《黃鶴樓集》,戴震手書的《經雅不分家》等珍本、善本。
據湖北省圖書館副館長賀定安介紹,圖書館已經對徐氏藏書分類編目、妥善保管,部分珍本、善本出于保護考慮,不能輕易借閱。徐行可捐贈古籍時曾表示:“愿孤傳種子化作千百萬身,惠及天下學人。”他的愿望能否實現?
賀定安表示,目前圖書館已經對古籍進行縮微影印,正在對這些縮微膠卷進行數字化轉化,建設數字圖書館。“完成這項工作,我們就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查閱這些古籍,徐先生的夙愿也就實現了。”他說。(據《楚天都市報》報道)
新聞鏈接
徐行可(1890-1959)名恕,武漢人,近代收藏家,上世紀30年代曾執教北京輔仁大學、中國大學,精于經史考證、金石之學,章炳麟、黃侃、張元濟、梁漱溟、熊十力等皆為其摯友。除捐贈古籍10萬冊外,徐行可還捐有文物7000余件。古籍中有《黃鶴樓集》等孤本,文物中有朱耷的《荷花水鳥圖》及董其昌、文徵明、王鐸等人的書畫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