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中菲金融擔保公司在國內首家推出了當代書畫金融按揭服務,希望以此解決收藏人士的資金運轉問題并激發普通工薪階層的投資欲望。無獨有偶,近期招商銀行私人銀行也在北京啟動了藝術賞鑒計劃,客戶存入與作品等價的保障金后可將藝術品帶回家鑒賞一年再決定是否購買。不過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深圳尚未有人選用按揭方法購買藝術品,招商銀行的鑒賞計劃也未在深圳正式實施。
不可否認,國際金融業尤其是銀行界,早已開展了藝術品的貸款、抵押業務,藝術品納入私人銀行理財產品范圍,金融和藝術品投資體系非常健全。但深圳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藝術品按揭目前在國內尚不存在實施的條件,縱然實施也將冒極大風險,“沒有讓人信服的中立的價值評判機構和體系存在,怎么去實施藝術品按揭?”深圳版畫家應天齊說。
藝術品按揭,是藝術品投資收藏發展的必然趨勢
今年6月,中菲金融擔保公司在國內首家推出了當代書畫金融按揭服務,該服務針對價值10萬元以上的書畫藝術品,只為拍賣公司的拍品提供按揭,預付總額的50%,還貸期限為一年,按銀行當日利率計算按揭利息。按揭所購的拍品,在未還清貸款余額之前,暫時由拍賣公司來保管。隨后不久,招商銀行私人銀行也在北京啟動了藝術賞鑒計劃,鎖定個人金融資產在千萬以上的高端客戶,客戶存入與作品等價的保障金將藝術品帶回家鑒賞一年后可按照原來的價格購買藝術品,也可選擇退還藝術品,支付總價2%的管理費用。
“必須指出,藝術品按揭與招行的鑒賞計劃存在本質區別。”曾參與運作招商銀行私人銀行鑒賞計劃的深圳天祿琳瑯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C E O葉強指出,按揭是購買行為,而鑒賞計劃更多是從試用角度出發,客戶滿意才付款,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對藝術品按揭,葉強將其視為藝術品投資收藏發展的必然趨勢:“買任何東西都可以按揭,為什么藝術品不可以?”但他也承認,在講究“量力而行”的藝術品收藏市場中,藝術品按揭不可能成為主流,“只是拍賣公司變通的一個方式”。
據了解,在歐美發達國家,金融業尤其是銀行界,藝術品的貸款、抵押業務以及各種形式的藝術品投資基金非常豐富,藝術品也早已納入私人銀行理財產品范圍。此外,藝術品保險、藝術信托也處于相當發達的程度。而國內,從3年前開始有基金運作藝術品起,藝術品的金融運作一直處于冷淡狀態,直到近期出現按揭、鑒賞計劃,才又開始引發關注。
不過深圳寶安22藝術區格豐藝術機構運營總監李金珍告訴記者,目前深圳尚未有人使用按揭服務購買藝術品,關注招行鑒賞計劃的深圳版畫家應天齊也表示通過咨詢得知招行未在深圳地區正式實施該計劃。
缺乏中立的價值評判,藝術品按揭無法成行
看起來藝術品按揭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收藏投資藝術品的可靠渠道,市場空間有望被廣泛拓展,似乎存在著光明的發展前景。但在記者采訪中,深圳的藝術家們卻一致地給出了“難以成行”的判斷,尤其是在當下,藝術品按揭實施仍面臨著必須解決的障礙———中立的價值評判體系和機構。
“藝術品的按揭如果實施,能夠激發更多人進入投資收藏領域,對藝術家也有激勵作用,帶動藝術的生產制造,產生具體的效益。但在中國的藝術市場,得先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即藝術標準的建立。”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負責人孫振華表示,國內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個具備公信力的權威的中立的藝術評價體系,也沒有一個類似的機構,那么藝術品的價格究竟誰說了算?又是怎么計算的?
應天齊對此表示認同,在藝術市場中,如果有藏家去權威的畫廊、拍賣行購買藝術品,一次性付款、風險自付,考較的是個人的眼力、閱歷,但如果有銀行或擔保公司加入進來提供按揭,整個事情的性質就改變了,原因就在于市場中缺乏一個中立的權威的價值評判機構,“到底怎么為藝術品估值?藝術品的價格太多重,一件藝術品在藝術家、畫廊、拍賣行、藏家手里的價格各不相同,銀行根據哪個標準放貸,藏家根據哪個標準購買”?
如果銀行或擔保公司還聯合起盈利機構一起向買家推薦,那么出現的問題更多,“賣家肯定是要把價格賣高,銀行、擔保公司和賣家統一合作,既給價值評判又放貸,可信度就讓人懷疑”。應天齊以房地產按揭為例,房產商只管建房子,房產價格、質量驗收都由非營利的國土部門和物價部門來監督,而這些部門所依照的是國家政策和中立立場來辦事,就形成了一整套權威的價值評估體系,房產價格處于一個穩定的或增益的狀態,銀行也可據此放貸。“如果藏家花了20萬買了一幅畫,結果發現市場上出5萬的人都沒有,這個風險由誰來付?貸款還有沒有意義?”
“當代藝術還存在很大的泡沫,每年大量的作品出產,魚龍混雜,有潛力巨大的作品,也有推手運作的普通甚至低劣的藝術品,都需要時間來檢驗,這類作品怎么按揭?”孫振華表示,如果收入不高的大眾介入其中,風險極大。
此外,贗品問題也被應天齊認為是阻礙藝術品按揭的一道坎。贗品在藝術市場中始終是個無法割去的毒瘤,有些作品甚至仿到藝術家本人也無法辨別的程度,缺乏中立機構的評判、缺乏作品的流入流出記錄,對需要按揭才能買畫的人來說,這種風險無疑是致命的。
中立的權威的價值評判標準建立尚需時日
由此可見,中立的權威價值評判體系和機構的缺乏已經成為藝術品按揭的一個硬傷,如果不出現一個類似機構,投資者和藏家就不可能放心地以借貸形式投入藝術品市場。不過中立的權威價值評判體系和機構的建立卻并非易事。
“中國藝術市場中立權威價值評判體系和機構的建立面臨太多障礙,首先是藝術批評的獨立,很多評論家與畫家存在著契約關系,拿錢說話,沒有中立的價值觀。媒介也有問題,電視臺、藝術期刊,存在買版面和惡意的新聞操作,雖然發達國家也存在類似情況,但人家總有一些多少錢也搞不定的嚴肅媒體和中立機構為投資者和藏家提供參考,而國內這樣的媒體好像很缺。”孫振華介紹,收藏記錄、展覽記錄這些評判藝術品價值的信息和資料在國內也不完善,藏家或投資者很難查詢到相關信息。
“中國美術家協會是個官方權威機構吧?但它站在官方立場上,受到限制,方力鈞等‘四大天王’的作品以及政治波普估計根本就選不到評價體系內。民間的評價標準也是紛雜散亂,還有南北流派之間的分歧。”應天齊認為,藝術品的中立價值評價體系和機構的建立國內目前根本做不到。
葉強告訴記者,在藝術交易發達、中立價值評判體系完備的國家,藝術品如要作為資產在銀行擔保、抵押和變現,銀行開出的清單必須十分詳盡,包括藝術品的彩色照片或反轉片、保存情況的專家報告、藝術品的來源報告、展覽資料、拍賣或畫廊成交記錄。購得拍品后,買家也可不直接取走,而是委托銀行、拍賣公司放在庫房里保管。
“現在看來,如果想要大致掌握藝術品的價值,藏家或許還可嘗試考察3個要素。”應天齊建議投資者和藏家將藝術家的知名度、藝術家作品的市場表現以及藝術家的學術評價綜合考察,“百度和谷歌上都可以搜到藝術家的條目,根據條目數和評價可看出一點端倪。雅昌藝術網目前設有拍賣信息查詢。提供藝術家作品的拍賣具體情況查詢;此外就是要多看各種專業、權威的學術期刊,了解學術界各個方面對藝術家的評價。”
“盡管金融與藝術的結合是長遠趨勢,但大眾不應本末倒置,不要一上來就走投資的極端路線,而是先提高審美,再去收藏投資。”葉強承認當前大眾容易陷入藝術品投資的極端思維,卻忽略了藝術的本質含義,“它首先是藝術品,然后再談投資收藏。對大眾來說,可以先買些可以承受的藝術品,提升審美能力、豐富藝術知識,有了感覺、條件具備之后,再考慮按揭買貴一點的藝術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