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康愷之《昭君出塞》
“有著錄的書畫價格可以翻十倍甚至數十倍,市場認可其物有所值,但著錄中也隱藏著不少陷阱”,一名行家透露,他在北京某場大型拍賣會的預展上發現,一件標明了四五處民國名家著錄的清代大名家作品,看似與圖錄一模一樣,其實只有行家們才知道,圖錄上是真品照片,而預展的作品有多處細微破綻。
但是這件拍品最后仍以數十萬元價格成交,就是不懂行的買家輕信著錄的結果。
復古風大盛引發著錄潮
古代書畫、近代書畫成為市場熱點之后,市場中最為顯著的特點是收藏者與以往只看大名頭相比,更注重書畫的著錄、出處、流傳有序,而有顯赫著錄的作品更是深得買家之心,價格動輒上漲十數倍或數十倍。不少行家認為,這是收藏者隨著收藏市場的成熟逐漸提高鑒賞眼光、注重學術研究的表現,著錄使作品身價大漲是市場必然的結果。
著錄在古代、近代書畫中主要指藏家收藏并以文字方式登記的文獻,或收錄在宮廷中,有記錄在案的檔案。
廣州藝拍牟翔認為,著錄對于古代、近代書畫來說尤為重要,主要是因為古代、近代的著錄普遍可信,參考性強。舊時的收藏者做著錄只為記錄所收藏書畫作品,并不參與買賣交易,其中沒有摻入利益因素,所以能夠排除蓄意造假的可能性,最多也就存在著偶爾走眼的情況;特別是大名家如廣東大藏家葉恭綽、梁清標的藏品,其真實性較為可靠。
因此,當“復古風”大盛時,以《寫生珍禽圖》為代表的著錄清晰、流傳有序的名作就獲得市場追捧,并拍出6171.2萬元的天價。
依賴外在附加品踏入陷阱不自知
廣東省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強調,過分依賴書畫的外在附加值有可能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著錄僅僅是鑒定一件作品的參考輔助,重點還是要看畫本身的信息,從時代風格、個人風格等綜合判斷。
市場上部分收藏者卻因此走向極端或踏入了陷阱。市場行家田林洲發現,有的造假者根據著錄“針對性”造假。比如古代曾有名家著錄提及到某件藏品,特別是至今已經散佚不可尋的,更是造假者最為喜歡臆造的對象。他們制作了假畫后,還根據著錄上所描繪的印章,偽造不同時代的印章加蓋在假畫上,力求與著錄可以對上號。
另一種情況是造假者根據歷代有多種著錄的真品造假,在拍賣會上試圖魚龍混雜。一般他們會在圖錄上用上真品的圖片,下面注明真品的歷代著錄,一些普通買家對著錄深信不疑,趨之若鶩;只有行家能發現預展的拍品與圖錄上圖片存在細微的差別。田林洲發現,這種假畫往往不只一張,可能是造假者考慮到成本問題,并且認為市場很難出現“撞包”現象而制造出來的“多胞胎”。因此,這種“巧妙”造假的產品拍賣定價都不低,動輒數十萬元。
田林洲分析說,萬一買下這種贗品后,在市場上見到其他一模一樣的東西,也會立即否定別人,而堅信自己的東西是真品。他認為,不看畫本身而偏信外在的附加值,這樣的買家往往踏入重重雷區而不自知。
說明:文中所引畫并非假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