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間
巴爾蒂斯(1908-2001)出生于法國巴黎的一個波蘭貴族家庭,他在英國和瑞士度過青年時代。巴爾蒂斯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美術教育,但是他自幼就對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傳統的古典主義繪畫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巴爾蒂斯依靠自學掌握繪畫技法,先后受到博納爾和庫爾貝的影響。他從古代大師的作品中選擇題材,將它們轉換到現實生活中。巴爾蒂斯的繪畫講究柔和的色彩、細膩的筆觸和精確的輪廓。巴爾蒂斯不屬于任何藝術流派,造型基本屬于現實主義范疇,情調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畫面表現上呈現出超現實主義的某些印記。
1934年,巴爾蒂斯首次在巴黎舉辦畫展,立即得到藝術界的廣泛關注,巴爾蒂斯對“超自然”的“非個性情緒”的心理描繪,意在探尋人類的心靈深處;彌漫在畫面上的是迷離惆悵。1960年,巴爾蒂斯被任命為羅馬法蘭西藝術學院院長,這期間他前往日本訪問,“浮世繪”版畫對他產生很大影響。此后,他的繪畫融合了東西方造型藝術的特點,色彩變化更加微妙,同時加強了裝飾性表現。
巴爾蒂斯終生致力于人物繪畫,他忠實于還原人物本體面貌的寫實風格,并且賦予他們凝煉、永恒的感覺。巴爾蒂斯喜好的創作主題為青春期的少年男女,描繪他們在傍晚的光線中坐在客廳里看書、睡覺或者冥想等,顯得無所事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巴爾蒂斯的室內繪畫逐漸明亮起來,在油畫作品《房間》中,窗簾被推到了墻邊,光線透過玻璃窗照到室內一位伸著懶腰、一絲不掛的少女身上。巴爾蒂斯是描繪光線的魔術師,善于利用不同的光線制造氣氛,讓好奇的觀眾順著光線,走進具有誘惑力的房間。他筆下的少女總是處在靜止和運動、沉睡和蘇醒的狀態之中,擺著特殊的姿勢,有的舒展四肢、有的浮想聯翩,處于一種飄浮狀態。巴爾蒂斯晚期作品中的少女表情則顯得輕松自然、歡快明朗,改變了過去嚴肅深沉、若有所思的形象。正像荷蘭畫家維米爾那樣,巴爾蒂斯為我們打開了進入女性內心世界的大門。
巴爾蒂斯在西方被譽為寫實主義繪畫的“末代皇帝”,他將巴黎畫派的藝術和人文主義的精髓帶到了今天的時代,以他自己的夢想創造性地延續了文藝復興精神和寫實主義繪畫風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