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文化部組織的《2009年中國現當代藝術推廣計劃》,從78家藝術機構中復評出26家。《2009年中國現當代藝術推廣計劃》,其宗旨是促進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擴大中國現當代藝術的影響力,扶持我國優秀的藝術品經營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對藝術品經營企業在國內外舉辦的重要現當代藝術項目,將給予一定補貼和推廣宣傳方面的支持。近幾年,當代藝術項目成為藝術機構經常涉足的領域,同時,對于創立僅3年的偏鋒藝術空間來說,此次以《A+A第四回展》進入《2009年中國現當代藝術推廣計劃》復評并不容易,“藝術空間”負責人王新友對于當代藝術有著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記者:據了解,在上世紀70年代末,您就開始涉足收藏領域,從什么時候起,您開始關注當代藝術?
王新友:對于油畫收藏,我的經歷與很多收藏家是一樣的,都是出于對寫實作品的喜愛。200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結識了藝術家宋琨。宋琨作品中傳遞出年輕人精神訴求的東西深深吸引了我,中國的水墨作品大多數都是“出世”的,而當代藝術是“入世”的,畫面鮮活,并且記錄了一代人的成長經歷,同時反映出社會的現實,從此我開始關注當代藝術。
記者:在創辦偏鋒藝術空間之前,您曾經有過從商的經歷,出于怎樣的想法讓您有創辦畫廊的想法?
王新友:我從小的愿望就是從事藝術工作,在接觸當代藝術品后,我認為當代藝術是可以作為事業進行推廣的。將興趣、愛好與事業聯系在一起,對我來說是件快樂的事情。
同時,在我收藏藝術品初期,并不知道藝術品給我的回報將是成百上千倍的,這種回報不應該由我個人“消化”,我需要回報藝術。
記者:您很早涉足藝術品收藏領域,那時的藝術市場并不像現在這樣火爆,對于初涉藝術市場的收藏家,您有哪些建議?
王新友:如果藝術品收藏能夠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就會將“投機”的成分去掉。在藝術品收藏初期,很多人并不知道藝術品收藏會為自己帶來很大的回報,都是出于喜歡才進行收藏的。藝術品收藏是需要情感投入的行業,以投資為目的的收藏也與其他行業不同,切忌將藝術品收藏作為一種短期投資行為。
記者:作為藝術品收藏者和畫廊負責人,您在經營中,挑選作品是否會有個人傾向?
王新友:個人傾向是難免的。如果每家畫廊都能有清晰的個人藝術追求,將會成為畫廊的一種經營特色。挑選藝術作品時,一定要加入個人的情感,如果我挑選的藝術作品自己都不喜歡,也就無法向客戶推薦了。
記者:對于中國畫廊業以及藝術品市場在今年的發展,您有怎樣的預期和看法?
王新友:我并不看好今年的藝術品市場,除非有投資轉型的情況出現。從2009年藝術品市場的變化上看,一線藝術家仍然有良好的表現,二三線藝術家的市場份額急劇減少,年輕藝術家的發展勢頭依然迅猛。
記者:您認為二三線藝術家在創作上出現了怎樣的問題?
王新友:我認為二三線藝術家作品的原創性不足,很多人都在尋找“符號”。實際上,拋開藝術品市場的因素,藝術家是不應該有等級之分的。在文化建設中,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是每位藝術家需要解決的問題。
記者:對于年輕藝術家的發展前景,您有怎樣的看法?
王新友:我認為年輕藝術家的前景將會非常好,這是藝術業內人士與收藏家公認的。因為他們與世界文化有著緊密的結合,年輕一代藝術家的創作面貌更加豐富,他們可能會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代表。
記者:在國外,很多收藏家會根據美術館和重要展覽調整自己收藏的藝術作品,您認為這種方式適合目前中國的收藏群體嗎?
王新友: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收藏體系,西方的展覽和推廣體系非常成熟,而中國正在發展建設中。我認為,今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會由中國人來決定,但是需要時間來完善各種細節,目前這種態勢已經在逐漸顯現。
記者:目前,寫實類作品在中國仍有很大的市場,對于當代藝術和抽象藝術,很多公眾表示看不懂,您認為藏家應該怎樣來看當代藝術?
王新友:為什么寫實類作品依然受追捧,因為很多人能夠看懂藝術家的技術和想法。而當代藝術被一部分人所“拋棄”,是因為很多人覺得不需要這樣的作品。我認為,搞怪、暴力等形式的當代藝術作品,是人們所不需要的,當代藝術應該切實地發展,藝術家認真做好每一幅作品。對于架上繪畫來說,它并不能完全承載歷史,更承載不了很多內容。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