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海溶
山水畫是最能代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中國傳統繪畫美學思想的畫科。五代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重要時期,一些畫家深入大自然中,創立了真實生動的北方雄偉峻嶺與秀麗多姿的江南山川兩大山水畫體系。北方山水以荊浩、關仝為代表。北宋以后,山水畫在五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并著力與表現關洛一帶雄渾開闊的山川景象。北宋前期的李成、范寬最為杰出,和五代關仝并列為最有影響的“三家山水”,成為北宋山水畫的典范?,F代畫家傅抱石,繼承發揚傳統山水畫,創造出渾茫大氣的“抱石皴”,宜于表現風雨陰脢,蒼茫迷離的景象。譽為“新山水畫”代表畫家。
被譽為當代“峻疊皴”的創造者—裴永志先生,自幼生長在北方農村,長期與大山為伍,在大自然中成長,從藝三十年來,獨耽愛宋代山水,尤其對李成、范寬、傅抱石等大師的畫風漂染頗深,并得到當代著名畫家石齊先生真傳。他綜合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皴法,創造出渾厚、雄偉、堅挺的“峻疊皴”,表現出北方山水的俊峰高聳,層巒疊累的勢壯雄強氣象。
裴永志先生,號莊外閑人,河北無極縣人?,F為中國沫若書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石齊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際精典書畫院理事、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涉外經濟學院客座教授,河北省華人華僑貿易促進會理事。
裴先生作畫善用熟紙復筆積墨,細心經營,在技法上集傳統諸家之精華,以“峻疊皴”為主,并借鑒西方繪畫理念,將西畫的明暗處理方法和諧地融入中國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在構圖上大膽突破傳統題材,每幅作品必有一個鮮明的主題,獨具匠心。自成一格。觀其代表作品《秋山紅葉圖》以“高遠”取勢,采用傳統S型構圖,中景取山為主峰,技法以“峻疊皴”為主,輔以斧劈折帶亂柴加米點的技巧,表現山是有形的,挺拔,險峻偉岸;配以現代寫生,樹木蔥郁,且具有獨立性,清晰明朗;背景用獨特技法處理,樹與山石相連而成整體,峰巒渾厚,勢壯雄強,達到意與景傳神之妙趣。
裴永志師法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和諧統一,觀其代表作品《太行新居圖》足見其真諦。作品峻峰高聳,層巒疊累,銀白山石堅挺,棱角分明,極具紋理的北方山石特征與山頂密密麻麻的樹木相襯托,將山體擴映的更加厚重大氣,布景合理,遠山云霧若隱若現,有源之溪水蜿延透出,以復筆勾染深度與動感,栩栩如生;山谷山坡處樹木雜草叢生,點、線、面及精微處特殊處理,其樹木筆筆到位,穿插自如,動感及三維空間感熾烈;山村農舍錯落有序,屋頂太陽能器材、電視塔象征社會化農村人民過著現代文明生活。整幅作品景與物呈現出天人合一,自然和諧,不失為人間仙景,堪稱精品之作。
清代著名山水畫大師石濤曾作畫曰:“筆非蒙養不靈,墨非生活不神。”此語不僅是對繪畫作品的解讀,也是對畫家藝術修養的點化。裴永志先生的藝術創新是在生活靈性支配下,加以刻苦研究所獲得的成果。其獨特的“峻疊皴”將白石、青山的獨到造景能力與意境情有機的結合一起,會神貫通,一氣呵成,充分展現了北崇山水的大氣磅礴,充滿中國現代山水畫的新面貌、新感覺。裴先生不愧為中國當代北崇山水畫家。
(作者系《中國名家書畫》雜志總編、書畫評論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