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來源
行家處購買
吳先生是個銀幣的收藏愛好者,但一直在玩“袁大頭”等機制幣。去年秋季拍賣的時候,在拍賣現場看到銀光閃閃的銀錠后,覺得這才是真正有文化底蘊的銀質貨幣。于是,經過學習研究,準備介入銀錠的收藏。今年在行內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一位甘肅的大藏家,他手里有大量的銀錠,都是早年從新疆一帶收藏的。吳先生看中了這只咸豐五十兩的大銀錠,匯了7萬元過去后,對方就發貨到了北京。
◆鑒定理由
鏨刻銘文成重要依據
銀錠造型繁多,因朝代與地域而異,舉清朝為例, 最普遍是船形, 即常稱之馬蹄錠或元寶,這枚銀錠就是典型的五十兩船形銀錠。
這枚銀錠品相完好,基本屬于未流通使用的,保持銀色原光,局部有黑色銀氧化形成的包漿,屬于大開門的東西。此外,銀錠底部的蜂窩狀小孔,是鑄造時為散熱故意而為,假的反而沒有。最難得的是這只銀錠還有清晰完好的鏨刻銘文,鏨刻銘文是當時為了保證銀錠的質量,用簽字畫押的方法,表示對經手的銀錠負責。正因為這樣,卻成了我們今天鑒別真假銀錠的重要依據。
銀錠是經由銀匠人手鑄成, 不同于銅錢銀幣般倒模或機鑄,因此每一件銀錠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民國初年嚴格執行廢兩改元,及其后因銀價不斷高漲, 誘發外國紛紛搶購改鑄成銀圓銀條而大量流失,現今存世的古代銀錠,非常稀少,而銘文錠更是不多見。
白銀在中國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稱量貨幣流通使用,是最堅挺的貨幣和最重要的儲存手段,而且咸豐銀錠對于研究銀兩鑄造史、貨幣流通史都有參考價值。因此,十分值得收藏,而且未來銀錠還會繼續升值。
◆銀錠歷史
可上溯到秦漢
中國使用銀錠的歷史, 可上溯到秦漢,直至民國廿二年廢除使用,是官方使用的最保值的貨幣。銀錠是秤量貨幣,沒有面值,它的價值是就其重量和成色高低而定,一般單位為兩(清代一般一兩約為37克左右)。 銀錠的重量, 可分為大、中、小錠, 大錠一般是五十兩左右, 中錠十兩, 小錠則一兩至五兩不等, 一兩以下, 統稱為碎銀。
清道光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軍事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出現了銀貴錢賤、白銀短缺的“銀荒”現象。到咸豐年間,南方各省爆發了大規模的太平天國運動,更使得清朝政府財政陷入困頓。此時外國的銀元以其鑄造精美、使用方便得到國人客商的歡迎,但卻使得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只好飲鳩止渴,改鑄大錢,加征厘金來掠奪盤剝民眾,嚴重地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咸豐銀錠就曾大量流出國門。
鑒定專家:銀錠鑒定專家 霍炬 市場估價:10萬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