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工藝品:更上層樓
在通常由歐美國際買家為主的瓷器工藝品板塊,市場也在起變化。香港佳士得高級副總裁兼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部門主管安蓓蕾指出,這種變化,可以歸結為買家群體的變化,還有買家關注的交易品種的變化。
買家群體有變
她表示,佳士得大部分的拍品征集自他們在全球的長期客戶,主要是歐洲、美洲和日本,買家的群體也十分國際化。如在09年的李氏家族重要漆器珍藏專拍中,近80%的拍賣成績(按價值計算)來自于美洲、歐洲買家。但是,她強調,2009年買家群體正在發生變化:如秋拍75%的拍賣成績來自于包括港臺的大中華區的買家;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買家參與競投,與2008年秋拍相比,2009年的香港秋拍中,中國大陸買家人數增長了63%。
她指出,上世紀70年代中國工藝品的拍賣主要是歐美買家的天下,1980年前后香港藏家開始踏足拍賣場,10年后臺灣買家的身影亦陸續現身拍賣場,也在90年代,北京、上海等內地買家亦紛紛加入戰陣,及至2008、2009年,中國各地的買家也積極參與香港以至紐約、倫敦等地的拍賣。紐約、倫敦近期拍賣的中國買家人數之多,是歷年之冠,而香港的一般工藝品競投人數,也有63%的增長。
交易品種出新
她還指出,與過去幾年間重要珍罕的宮廷瓷器拍品價格激增、頻創拍賣紀錄不同,就2009年世界各地拍賣所見,傳統中國藝術品市場正逐漸朝向新趨勢發展。不少新買家加入并將目光投向其它藝術品,除明清工藝品外,古玉及青銅器亦已成為藏家爭奪的對象。以香港最近的拍賣為例,“清乾隆·白玉臥牛”便以2080萬港元由一名新藏家投得,而李氏家族珍藏的漆器專拍中“明洪武?剔紅游歸圖倭角方盤更以2530萬港元拍出,成交價高據漆器榜首。此外,重要中國家具、織品、文人珍玩、古青銅等紛紛創下拍賣紀錄。
因此她強調,藏家們對品相完美、擁有顯赫傳承的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的需求將依然強勁,市場將繼續走強。她還透露,目前佳士得已征集到一批來自美國藏家的重要犀角雕的私人珍藏拍品,將在2010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上拍。
中國書畫:繼續看漲
香港佳士得中國書畫部主管江炳強認為,中國書畫09年呈現強勢特征,與新藏家的數目在過去幾年來穩定上升有關,他們帶來了新的資本與競爭能力。如香港佳士得2009年的中國書畫秋拍總成交金額高達3.5億港元,是歷來之冠,其中88.2%的買家來自中港臺地區,競投人數則是上季拍賣的兩倍。
古代書畫價格超常
他表示,從目前的藝術市場走勢來看,那些古代與近現代書畫隨著經濟的進步而得以發展,正迅速重現當年的強勢行情。其中,珍罕的宋元時期作品鑒定的門坎比較高,精品在市場上更是難得一見,來源和著錄清楚且可靠的作品大多數已被收藏在博物館,市面上流通的實在是寥寥可數,價格幾乎不能夠以常規來定奪。
如任仁發的《五王醉歸圖》以4658萬港元成交,高居中國古代書畫榜首。他認為,這位畫家傳世作品甚少,而這卷作品卻流傳有據:原屬清代兩名知名藏家舊藏,其后收入清宮內府,歷經乾隆、嘉靖、宣統三朝。及至近代,圖卷落入美籍德裔古董商之手,其間各大西方中國藝術學者多有研究論述。當這樣一件宋元作品拍出高價的時候,說明中國古代書畫市場已漸漸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有著深厚的市場發展潛力。
近現代書畫仍是焦點
他說,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等耳熟能詳的名家,一直以來都是近現代書畫市場的支柱。在書畫行情有著上漲趨勢的同時,這些名家的精品仍然會成為拍賣會上的焦點。如秋拍傅抱石的《杜甫詩意圖》以6002萬港元成交,是傅抱石作品歷來最高的拍賣價。傅抱石以技法傳統、意境現代聞名于世,這幀作品成于1944年,正是他全盛時期之作,如此高價成交足見買家對名家曠世杰作反應何等熱烈。
他認為,在拍賣場上的激烈競投中,上述兩幅畫作最終都由內地買家奪得,這既可印證中國目前的經濟強勢,亦可看到千百年來書畫在中國人心目中的超然地位。再看任仁發的畫作在西方曾經是關注的焦點,也說明中國繪畫在國際間備受認許,而時人的喜好,則不再受到地域疆界局限。他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預測未來中國書畫行情仍有上漲趨勢。
油畫雕塑:經典受寵
在09拍賣的油畫雕塑板塊中,中國20世紀藝術不斷刷新拍賣紀錄,而亞洲當代藝術也十分活躍。香港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與中國20世紀藝術全球區域董事張丁元指出,亞洲地區藏家活躍,內地買家成長迅速,加之經濟大環境向好,這兩個項目2010年會有出色的表現。
經典藝術需求殷切
他認為,在環球經濟周期調整、市況有欠明朗的2009年,市場對中國20世紀藝術推出的經典作品的需求卻有增無減:如常玉《貓與雀》在春拍以4200萬港元締造了藝術家最高拍賣紀錄;朱德群的《雪霏霏》則在秋拍以4550萬港元刷新了藝術家最高拍賣紀錄。這說明只要是進入藝術史的精品杰作,便能受到市場支持,締造更新的世界拍賣紀錄。此外,趙無極的作品,則占了秋拍最高成交價十大排行榜的一半,其中最高的《19-11-59》為3030萬港元成交。
他表示,中國20世紀藝術大師致力于融合中西美術體系的優點,他們的作品深具獨特東方美學特色及歷史價值,成為西方及亞洲區國家級美術館的永久收藏,中國藝術藏家的收藏依歸和目標。隨著亞洲經濟和文化在全球版圖的擴展,亞洲藝術獨特的審美原則和文化面貌也更為國際藏家所認識和接受。春拍中吳大羽的作品便由美國私人藏家購得,而秋拍中歐洲私人藏家又購入中國寫實主義代表羅中立的作品。他斷言隨著亞洲藝術市場的發展及佳士得的推廣,全球藏家將會有更多機會購藏中國藝術的精品。
當代藝術市場壯大
他表示,當代藝術中名家精品一如既往締造拍賣佳績,如高居秋拍當代中國藝術拍賣榜首的是曾梵志的《無題(醫院系列)》,深具代表意義和歷史價值,是藝術家開始「假面」系列前的告別作品,展示了曾梵志創作的轉折歷程,成交價為1910萬港元。同時,日間拍賣網羅、整合了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各大文化區域的當代藝術作品,拍品的主題、風格和媒材應用,都更為多元化,品類紛陳,令人目不暇給,在拍賣預展前吸引不少人士參觀。新進藝術家如印度的AnirbanMitra,日本的前原冬樹、金田勝一,韓國李炳虎,活躍于歐美、臺灣的李真等都在春秋兩季大拍中刷新個人最高拍賣紀錄。
他指出,當前亞洲區內亞洲藏家跨類別、跨區域的購藏活動十分頻繁。美籍日裔藝術家寺岡政美《修道院/維納斯與教皇的試煉》便在秋拍中以破紀錄的480萬港元成交。他的作品融合東西美學傳統和文化主題,廣為歐美重要美術館收藏,第一次躋身國際拍賣舞臺便締造了驕人的拍賣成績,說明亞洲當代藝術藏家品味日趨講究。他還指出了中國內地收藏家的購買力持續高企的現象。他透露,與2008年秋季拍賣相比,中國買家的數目已增加超過一倍。同時,私人買賣的查詢也十分活躍,可見市場需求強大。他認為長遠來說,隨著亞洲區經濟實力的提升,藏家群體也會持續增長,對當代藝術作品的需求變得殷切,作品價值便會隨之上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