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夢難圓
李昭,云南藝術學院美術系2008級畢業生,他的畢業作品就像一個檔案館一樣收藏了所有大學英語的四六級詞匯。對李昭來說,就業形勢冷酷而嚴峻。但他矢志做一位職業藝術家。為此,他找了一份和藝術稍有聯系的工作,這便是支撐他走藝術家道路的生活來源。可就是這份臨時工作,剝奪了他幾乎所有的學習時間,成為他實現夢想的絆腳石。“我該怎么辦?放棄夢想還是放棄工作?”李昭矛盾重重、萬般無奈。
從云南藝術學院畢業已經兩年的張嘉,與張昭一樣,也心存一個成為藝術家的夢想。
兩年來,他依靠給別人打零工賺錢,拿到酬勞后,就集中力量從事藝術專業的創作。潦倒和囊中羞澀總是與之相隨。
“李昭與張嘉,是數千萬藝術院校畢業生的一個縮影與寫照,做職業藝術家有很大的風險,將會一直伴隨著現實的種種壓力和心理的不安全感。如何在職業藝術家的夢想和對現實壓力的消解之間取得一致呢?這是一個擺在藝術畢業生及藝術院校面前的嚴肅而值得思考的問題,總不能讓所有的藝術畢業生把所接受的藝術教育付之東流吧?”。云南藝術學院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周明憂心的說。
調查發現,對大多數藝術類畢業生而言,邊打工邊創作已經成了他們畢業時的首選,同時也成為生活的常態。從云南藝術學院提供的數據來看,近年來,有近50%左右的畢業生畢業后都選擇了與李昭和張嘉相似的就業之路。
為了畢業后從事藝術之夢,畢業三年的王兵從在校期間就開始創業,從事雕塑后續加工等業務。他說做這個事情并不意味著自己已經離開了雕塑藝術,恰恰相反,他一直在關注純藝術雕塑,也一直沒有停止自己的創作,甚至還在找機會參與一些展覽。創業、賺錢,只是為了提前儲備一筆錢,能讓以后他的藝術創作衣食無憂。
轉行的困惑
一些藝術畢業生為了實現藝術夢,選擇了和藝術有關的鐘點工,而絕大部分面對殘酷的生存現實,不得不放棄所學的藝術專業,而必須先求就業,再考慮實現夢想。
2006年畢業于云南藝術學院音樂系的馬剛,進入了昆明一所職業中學擔任體育教師,待遇等條件優厚,可一股遺憾之情時時蠶食著他的心靈。
“自己是學聲樂的,可在從事體育工作,真是造化弄人。”馬鋼顯得懷才不遇,冷冷地說。
馬鋼介紹,自己在職業中學所教的課程與所學的專業南轅北轍,而且自己的主要精力也多半用在了學生身上,很難再有精力好好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經過多方考慮后,在業余開起了一個私立音樂補習班,為的是不要荒了專業。
云南人力資源中心資料顯示,2007-2009年的云南藝術院校畢業生,對口就業的僅為12%,絕大部分轉行從事其他與專業無關的職業,其中40%的畢業生流向一些急需人力的民辦學校,如私立幼兒園等。
為什么對藝術畢業生天公不作美?云南藝術學院學生處處長蘇常青介紹,同在一個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就業狀況差別很大。特別是像“史論”、音樂等偏重于藝術理論方面專業的畢業生,找工作就成了一大難事。為了就業,不少“冷門”專業的畢業生和一些在學業方面處于劣勢的畢業生,不得不改變求職方向。
業內人士認為,培養一個藝術院校的學生所需的費用是一個普通學生的幾倍甚至十幾倍,有的家不惜舉債去讓孩子學藝術,但能夠成名、真正成為藝術家、成為明星的畢竟是少數,這種投入和產出是很不平衡的。隨著近年來藝術院校的擴招,藝術專業畢業生對口就業的比例每況愈下,造成了學生的困惑、家長的困惑,乃至藝術院校與整個社會的困惑。
癥結所在
針對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存在的難點,云南藝術學院副院長陳艷萍認為,就業難歸根結底,是由于就業市場上供需不平衡所致,高考當中藝術專業招生連年火爆,造成畢業生生源過剩,而快速擴張的背后是師資隊伍建設滯后和學生整體素質下滑,因此藝術專業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欠缺就業信息渠道,也欠缺自我營銷能力,無形中錯失很多機會。
陳艷萍介紹,近幾年,云南省文化藝術單位不斷改制,社會對藝術專業畢業生的吸收接納能力極為有限,嚴重的制約著藝術專業畢業生的有效需求。
在陳艷萍看來,藝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觀念需要轉變。由于音樂、美術等藝術專業學習投入巨大,許多畢業生就業期望過高,因此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待遇、職業前景形成“落差”;盡管中小城市對人才的重視程度較高,但藝術專業畢業生大多不愿選擇基層和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就業,寧愿選擇靈活就業或自主創業。
云南省教育廳學生處盧處長表示,面對藝術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困境,政府主管部門和人力資源等部門應通過分析、預測經濟發展對未來各行業就業需求的影響,了解藝術院校畢業生的勞動力市場供求情況,最終通過各類媒體及網絡等途徑,向社會公布最新就業信息、統計數據,同時做好行業就業前景預測、人才就業引導等工作。
盧處長還強調,各藝術院校及專業應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教育規劃,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通過輔修、課外輔導、講座等多種形式向學生介紹交叉學科、新興學科,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