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臺頌》所引發的爭議,在國內并非個別現象,甚至也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這是藝術拍賣市場暴露出的種種問題之一。究竟如何看待“來路不明的拍品”的問題,業界還缺有效的應對策略。多數時候,類似作品登上拍賣圖錄,參加預展后被發現有問題時,拍賣公司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常常采取“撤拍”的辦法。本報近期這一問題討論的主角——《雨花臺頌》,就曾出現在北京嘉德拍賣公司的拍賣圖錄上,但因發現問題后,又很快被悄無聲息地撤下。
“來路不明的拍品”在國際上也屢有發生。據統計,目前每年大約有價值50億美元的藝術品遺失,僅2003年,法國就丟失了9000件藝術品。而像凡高、倫勃朗、雷諾阿和塞尚等大師的名畫丟失的消息也屢見報端。這些丟失的作品,大多數又常常在數年或數十年之后現身拍賣場所或藝術交易市場,公然上市流通。而國際上卻沒有可行的法律或機構來有效地約束這一行為。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由于各國相關法律的不同,使得藝術品的保護和國際合作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難。比如,依照比利時的相關法律,在法國被盜竊的藝術品可以在5年后放心地進入比利時市場買賣。這使得文化藝術品暗地買賣已成為犯罪分子覬覦的市場。
美國經常可以發現在歐洲失蹤的名畫,有的甚至在網上公開出售。2002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發現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的一件待拍文物,是12年前埃及寺廟丟失的花崗巖法老浮雕。2002年5月15日,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哈瓦斯宣布,埃及將起訴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美術館,以追回該館收藏的一個埃及木乃伊面具。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要求美國圣路易美術館最遲于5月15日歸還面具。但該美術館并無歸還之意。美國圣路易美術館館長布倫特·本杰明說,該館1998年在美國本土斥資50萬美元從文物商人手中購得這個面具。沒有證據顯示這個面具來路不明,《國際丟失藝術品名錄》上也沒有相關記載。圣路易美術館不會把這個面具交給埃及。
關于藝術品市場的法律法規也不健全,運作機制也不成熟,這是業界的普遍共識。對于來路不明或具有爭議的藝術品參與買賣,法律一直未予明確規定。所以此次傅抱石巨作《雨花臺頌》雖然來路不明,但北京嘉信拍賣公司指出,委托人與拍賣公司建立的委托拍賣合同符合《拍賣法》和《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因此在沒有充足證據證明委托人不具備委托權的前提下,拍賣人不能擅自單方終止對該標的物的拍賣。作為《雨花臺頌》可能的收藏單位江蘇省國畫院卻表示該院確藏有《雨花臺頌》,但畫幅尺寸與北京嘉信拍賣公司預展的這幅《雨花臺頌》的尺寸有所區別。另一方面,江蘇省國畫院卻不能提供其曾經收藏有該公司《雨花臺頌》同名作品的相關記錄,也不能提供曾經有丟失同名作品的報案記載。這一系列反饋不僅讓這幅《雨花臺頌》的來歷更加撲朔迷離,也讓人多了一層憂慮。
對于丟失文物藝術品的追回,需要收藏單位、國家司法機構進行有效的干預。一方面可以挽回損失,一方面也是保護藝術品合法性和維護藝術市場健康發展的有效方法。錢松嵒1964年為人民大會堂所作并收藏的《豐沙途中》,1996年出現在上海一家新成立的拍賣公司的首次拍賣會上。因為家屬向江蘇省紀委報案,向原上海市委書記反映,最后,在上海、北京、江蘇三省市的共同努力下偵破了此案。現在這幅畫還收藏在人民大會堂。這是追查國家單位收藏藝術品流失的成功案例,其成功的經驗是值得效仿的。如果當時相關單位和部門不配合,那可能就無從查起了。
由于歷史的原因,國家除美術館、博物館之外,如某些樓堂會所,以及畫院、出版社,均曾收藏有大量的近現代名家作品。在這些收藏單位中,其賬目、保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流失最為嚴重。近些年來在各拍賣會上相繼出現的一些為國家單位收藏的書畫作品,基本上反映了這種現狀。這一形態的國有資產的流失,應該引起充分重視。
許多事例表明,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近代畫作被盜流失案件,凡是有經著錄、保存收藏明細的作品,無論在鑒定收藏還是破案追回上,都要迅捷明了得多。因此對于近代畫家名作的著錄工作,也是一個迫切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相關單位應及時認識到美術資產流失的嚴重性。我們希望通過美術界、收藏界以及國家文博、法律相關部門來共同關注、探討這一問題,尋求合適的解決辦法。也許,這將是完善藝術市場、促進藝術發展的必由道路之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