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歷史情景,我們可以從昨日開放的全國唯一的海關博物館——粵海關舊址內得到重溫。記者從廣州海關方面獲悉,從昨日起,中國海關博物館廣州分館將試行每周三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
作為目前國內唯一的海關博物館——中國海關博物館廣州分館位于廣州市沿江西路29號、粵海關舊址“大鐘樓”內。記者獲悉,博物館內接收、保管來自全國的藏品七千多件,這些海關文物和展品展示著中國海關源遠流長的歷史。“由于展位有限,目前展出的展品只有近千件。兩三年之后,北京的中國海關博物總館開放后,很多珍品都要轉移到總館去。”館員韓帥說。
“大龍郵票”夠歷史味
在博物館內,可以看到李鴻章親書“津海新關”木牌匾(1888年)。木牌匾上有李鴻章的親筆題字,“章”字的最后一豎穿過了“早字”,李鴻章這一與眾不同的題字被喻為“出頭章”。此外,還有我國現存最早的通關憑證——戰國中期的“鄂君啟節”、完整記載古代關津制度的文書憑證——張家山漢簡“津關令”,特別值得一提的有我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還有新中國首任海關總署署長孔原任命書(毛澤東簽名)、“九龍新關大鏟廠界”石碑等。
注意事項
這次“大鐘樓”只是試開放。公眾假期除外,每逢星期三的上午9:30~下午4:00,將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開放的區域為大鐘樓的1~4層博物館展室及觀眾服務區。市民只需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領票即可免費進場,每天最多只能接待800人。
資料鏈接
粵海關舊址設立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是我國最早設立的海關之一,原關址在五仙門內。咸豐十年(1860),粵海關稅務司在現關址正式建立公署。同治十一年(1872)大樓重建,光緒二十五年九月一日(1899年10月5日)火災燒毀,后重建。宣統二年五月(1910年6月)拆建,民國元年(1911)11月9日復毀于火。粵海關大樓工程在現址奠基,1914年3月,由英國建筑師戴衛德·迪克依照歐洲古典建筑形式設計,華昌工程公司承建,1916年5月竣工。
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