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巧拙
三大促銷手段
一位業內專家曾說,當藝術品的價格超過大多數人的購買力時,復制品就誕生了。所以,在當前文物藝術品天價滿天飛、收藏市場也近乎無“寶”可淘的時代,復制品終于顯山露水,分得一杯羹。這樣的大好商機,商家自然不會放過。于是,一些復制品的推廣活動開始大張旗鼓地鋪開,復制品的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也被無限放大。總的來看,商家的宣傳手段大致有以下3種。
手段之一:舉辦“高端”展覽。本來價格不高的復制品,經過“高端”展覽一包裝,馬上就能從一介平民變成貴族。一位任職于某家私人銀行的理財顧問王先生,曾被鄭重邀請參加某畫廊舉辦的吳冠中畫展,還號稱是VIP預展。但在展覽現場,當王先生看到作品的標價時,不禁驚呆了——880元,他心想:肯定是工作人員一時疏忽漏掉了一個“萬”字。可挨個作品看下去,發現所有畫作的價格都在1000元上下。這時,王先生才終于明白,原來自己參加的只不過是一個復制品展覽。
手段之二:制造新鮮名詞。商家在復制品的名稱上大做文章,用一些專業術語故弄玄虛。2009年的一次北京冬季房展會上,主辦方特別邀請了幾家畫廊捧場,其中一家畫廊推出了某著名畫家作品展。而這些作品的標注上,寫的既不是油畫,也不是絲網版畫或印刷品,而是“綜合材料”。據該畫廊工作人員介紹,所謂“綜合材料”,即是將畫家原作通過高仿復制技術印在畫布上,然后請美院學生在原作的輪廓上添加油彩筆觸,最終完成看似大師原作的作品。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綜合材料”其實就是復制品。
手段之三:強調升值潛力。強調收藏品的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是商家慣用的手段,復制品也不例外。2009年,一個名為“中外歷代書法名畫復制展”的展覽在重慶展出,該展策展人在宣傳中再三強調:“收藏復制品是私人擁有國寶級文物的唯一途徑”“一些高仿真復制品還能進行拍賣”。而當筆者與一家復制品銷售網店聯系時,客服人員也極力游說:“這些復制品足以亂真,買回去收藏不僅顯得有品位,而且據專家預測,以后真品升值了,復制品也會跟著升值。”
別指望靠它發財
“復制品盯上中產階級”,就目前來看,中產階級是復制品銷售最大的受眾。在商家看來,中產階級通常受過良好教育,對審美的需求比較高;但由于收入有限,他們無法將價值不菲的原作納為收藏,因此復制品自然會更吸引他們的眼球。這也是商家盯準中產階級的最主要原因。
“誰不愿意買真品啊,但真品太貴,我這種小編輯根本買不起!”中信出版社編輯孫小姐道出了很多復制品購買者的心聲。在她看來,復制品比原作便宜得多,擺在家里也顯檔次,“可以說復制品是給普通人一個親近真品的機會。”
但是對投資復制品持懷疑態度的人也不在少數。山水畫家蕭海春從1996年開始就陸續購藏復制品,到現在已經買了400多件,但只是為了把它們“作為教育學生最好的教材”。“復制品只是復制品,如果有人購買,首先不應該考慮它的收藏價值。復制品的存在意義并不是投資和升值,很多藝術品的真跡已經損壞或者早就不知所蹤,復制品的出現是為了填補空白,減少世人無法看到原作的遺憾。所以,復制品的實用價值遠遠大于收藏價值。”日本二玄社美術部總編輯高島義彥對媒體這樣表達他的觀點。
臺灣師范大學教授何懷碩也表示,盡管現代高度精密制作的復制品,在視覺效果上等同于原作,但畢竟不是原作,它們在材質、觸感、氣味等方面都不可能完全一樣。因為它只是原作的拷貝,只有技術、材料的成本而已,是人人可得的。“就如同杜甫詩的原作手稿價值無可估價,但一本杜詩全集只值幾百元臺幣而已。”
來源:中國文化報
北京百雅軒畫廊負責人李大鈞則奉勸購買普通復制品的人不要抱著增值的幻想:“我們公司的名家和名作仿制畫是利用絲網印刷技術制造的,在這一點上它區別于故宮的手工臨摹作品,我們一直強調不要把這樣的仿制品當做藝術品來看。雖然在材質或形式上它都接近原作,但我們仍把它定位為‘藝術出版’作品,并不把它當藝術品,這些仿制畫是沒有什么升值可能的。”
難道復制品就沒有收藏價值了嗎?并非完全如此。對于復制品,我們不可一概而論,其中一些制作精良、限量發行的精品復制品,還是值得藏家出手的。判定復制品是否具有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可以通過3個標準,即原作價值、原作名氣和復制技藝。
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清乾隆粉彩霽藍描金花卉詩句大瓶,真品僅存世一件。這種國寶級文物,私人藏家根本不可能擁有。但是由著名制陶大師親自操刀,并在原作產地景德鎮仿制而成的類似復制品,仍然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這樣的高仿復制品,就值得藏家關注。據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介紹,復制品的收藏價值主要取決于它的數量和復制質量。“真正高品質的復制品實際上是對藝術理解和消化的成果;故宮的畫師一年只能臨摹一兩幅復制品,這些復制工藝精湛的復制品本身就可以作為藝術品來收藏。”
市場還需規范
面對五花八門的復制品,當商家賣力宣傳、極力搶占市場的同時,有人開始擔心這個無序的市場會帶來不良的后果。一些業內人士提議,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法規,以規范復制品的制作與銷售。比如出售文物復制品應標明復制的機構名稱和“此件為復制品”的字樣,切不可與原作混淆蒙騙買家。而收藏者在選購藝術復制品時也要注意,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印刷品、粗制濫造的地攤貨,就算被冠上再響亮的名頭、用再正式的展銷方式銷售,也是沒有收藏價值的。
也有業內人士提醒廣大收藏者,購買、收藏復制品的行為本身無可厚非,但在這個“忽悠”流行的年代,收藏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千萬不要被那些升值的神話所迷惑,千萬不要被原作在拍場上拍出的天價沖昏了頭腦,千萬不要幻想通過藏品升值而一夜暴富,否則很容易被商家的忽悠蒙蔽了雙眼。任何收藏都是一樣的,都需要端正收藏的心態,具備一定的收藏知識,復制品收藏也是如此。收藏者收藏復制品,一定要具備一定的文物知識,要對藝術品制作工藝有所了解,把握好對原作價值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收藏者應當懷有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喜好,因為熱愛而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