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作為一級藝術市場的平臺,兩端關聯的是藝術家與收藏家,如果沒有收藏家的話畫廊會因為作品不能變現而難以維持,但如果沒有了藝術家源源不斷提供作品的話,也是無法長期生存。近年來畫廊增長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優秀藝術家增長的速度,同時由于得到國際藝術市場的高度關注,也引來了大量國際著名畫廊到中國和本土畫廊爭搶藝術家資源,這使得不少以畫廊為主體的藝術經紀機構開始把目光轉移到年輕藝術家甚至是美術院校的在校學生上,每屆的藝術專業學生畢業創作展覽中開始出現眾多的畫廊老板身影。隨后畫廊與看好的年輕藝術家簽約后,畫廊使用的其展覽空間及宣傳平臺對藝術家進行高成本的推廣運作,逐步令藝術家獲得市場和學術的雙重認可。
無論是市場價格多么高高在上的藝術家,也總是經歷了藝術市場上暫露頭角,作品價格由低廉到昂貴后才得以今日的地位,所以當那些已被學術界,市場認可的藝術作品成為金字塔頂尖少數人才有資本參與的游戲時,大宗收藏群體的眼光也自然轉向更為年輕的藝術家身上,這類作品入手價格相對很低,日后的增值空間卻十分高,說不準今日的莽撞少年便是明日的方力均,劉曉東。然而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投資領域內,獲益和風險永遠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同時存在。但是年輕藝術家的創作發展,作品價格走勢較之已成熟藝術家更具備不確定性,所以這個時候就要判斷買家的藝術眼光和預知力。對于已投資收藏為目的的藝術品購買者來說,是充分相信自己對藝術的判斷力還是找一個信的過的畫廊一起賭博年輕藝術家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前者如瑞士著名收藏家希克,每次來中國不僅走訪畫廊,也參觀眾多藝術家的工作室,并且按照自己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建立起了超過中國目前任何一個博物館的龐大規模收藏體系,也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之一;后者在當下的收藏市場中則更為常見,也構成了緊緊團結在畫廊周圍的長期顧客群體。
此外還有另一種途徑可以親密接觸到價格易人的當代藝術品,“買得起的藝術”(Affordable Art)的概念早在上世紀便由倫敦出現,隨后十余年間大大小小的廉價藝術品博覽會在歐洲各大城市出現,如今已形成比較成熟的市場。雖然目前這類作品僅占整個藝術市場交易份額的5.2%左右,但是因為在價格上與公眾具備極高的親和力,所以吸引到的注意力卻不容小視。在中國最先提出“買得起的藝術”概念并賦以行動的是同樣來自英國的時尚消費資訊刊物《TIME OUT北京》,2006年春天首屆“買得起藝術節”于798藝術區啟動,當時展覽吸引60名藝術家參與并成功售出300余件作品,執行主編牛文怡認為“TIME OUT做買得起藝術節其實不是從藝術投資的角度出發的,更多的還是把藝術作為一種理想生活的組成部分,推薦給多少年來已經缺失藝術審美的中國都市人群,主要是白領”這也是雜志對自身讀者調查后得出的準確定位。”實際上更多的市場從業者意識到隨著生活的富足,人們對藝術需求也逐步提高,從而產生打造低端價位藝術交易平臺的可能。尤其是今年幾個大型藝術活動更能看出這一趨勢,4月份結束的CIGE國際畫廊博覽會一直被認識亞洲當代藝術博覽會的頂尖者,同時也是市場重要的風向標,2008年博覽會上開天辟地的劃出3000余平方米舉辦了名為“MAPPING ASIA”的亞洲年輕藝術家展覽單元,不少作品的價格在5萬元以內,同時全部作品由海內外知名畫廊代理,無形中也是用畫廊的聲譽為參加作品的質量做了保證,而每年一度的綠校藝術家群展以100至2000元的價位更是吸引了年輕購買者的眼光,再有9月份舉辦的MARY INN搖滾樂藝術展覽,11月的藝術中國博覽會 “買的起藝術”板塊都說明了從業者對這類市場的信心。
雖然對于藝術市場的絕大多數購買群體來說,收藏與投資永遠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投機的心態還是應該寧無有之,據筆者所接觸的收藏家來看,大部分人購買作品的首要動機還是對作品的第一眼感覺以及對作品的喜歡程度,藝術品交易作為一個新興市場具備極高的不穩定性,如果過于對價格漲跌患得患失的話,欣賞擁有藝術品的雅情雅興也難免會有了折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