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目前的當代藝術市場存在著一種大家默認的現象,即市場份額分級制度,市場好象一座金字塔,市場份額被金字塔頂端的人占有或者左右,這個即我們本期提出的市場份額分級現象。把目前的這種狀況放在美術史當中,它有什么樣的特殊作用?經濟危機把市場帶入了寒冬,我們該如何冷靜面對市場,為藝術市場找到新的出口?
時代美術館執行館長 高文漪
金融危機對藝術市場的打擊是最好的教科書
從普遍規律上說,任何一個行業都存在“大腕”現象,他們在某種意義上影響或者引導著這個行業的發展,藝術市場當然也不例外。從現在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程度上來說我個人認為是利大于弊的,但壟斷是不可取的,因為一旦壟斷,佼佼者或者引導者就變成了這個行業向前發展的絆腳石。
任何藝術家、畫廊或者拍賣公司成為“大腕”都不是偶然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們必定在某個方面有過人之處,并且在長期的發展中有效地將其放大和發揚了。重要的是要在有限的市場份額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語言,并且行之有效地去深化和發展它,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發展的土壤和空間。
中國的藝術市場不是一項政策或者一部法律的頒布就能讓它健康健全起來的,就像中國的樓市和股市一樣,必定要走過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過程。收藏從客觀結果上是可以帶來可觀收益的,因此才會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才能形成市場,我覺得對于收藏總要走過“投機—投資—收藏”這樣一個過程,投機失敗后必然會帶來冷靜的思索,為投資和收藏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投機的不斷出現必然導致一次次失敗,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打擊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一次洗滌和沉淀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也是必然的。投資和收藏將變得越來越理智,也是逐漸形成一個健康的市場體系的必經階段。
藝術史學家 呂 澎
每個人都需要有犧牲精神
在過去幾年,有不少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非常高,這里有市場的原因,但是,那些“天價”藝術家的藝術的確是90年代以來重要的藝術史文獻。他們的作品之所以給人一種“壟斷”的印象,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在市場上持續高價的事實。如果有新的杰出的藝術家出現,他們的藝術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就會改變這個印象。
直到今天,中國當代藝術也沒有成為人們普遍理解的藝術,進入教科書需要時間。盡管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經濟也獲得了發展,我們的體制改革仍然非常滯后,舊的意識形態的影響還根深蒂固,這樣,國家資源還遠遠不能充分地用于中國當代藝術,所以,單單依賴于還沒有制度保障的市場將使當代藝術的發展受到影響。不過,大勢已定,隨著時間,當代藝術的發展將會出現“風起云涌”的態勢,當代藝術在市場的地位將根本不是問題。
進一步地推動體制改革,應該是推動藝術市場健康發展的根本,很多問題的產生,是由于新制度不健全的原因導致的。就此而言,前面的道路還比較漫長,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有犧牲精神,為建立一個健康有序的藝術市場盡可能地做出自己的努力。
大趨勢畫廊公關經理 莊國琳
唯有具有美術史定位的作品才能流傳久遠
一個藝術家若在藝術價值及市場價值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然會吸引媒體、買家、畫廊、美術館、策展人及藝評的特別注意,相對的,他們獲得其它人的關注及典藏的機會就會比較大。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經營藝術家就如同經營產品品牌一樣,只是屬性不同,一個品牌若是強勢且居于領導地位,獲得消費者青睞的機會相對的一定會比弱勢品牌機會較多,市場占有率自然而然就會比別人高,相同的,這個概念放在藝術市場也同樣。
份額分級現象,是一種市場供需問題,若從中西洋美術史來看,這個現象應該很多時代或許多地方都曾發生,只是名詞可能不一樣而已。金字塔頂端的大師級作品,便會吸引經濟能力強的收藏家典藏;反之若是較年輕或是剛踏入藝術市場的收藏家,可能就以較低金額或是較年輕藝術家之作品為收藏對象。因此,這樣的分級現象,其實應該可以視為一種自然的市場區隔現象。
如何建立一個健全的藝術市場,最重要的乃是應該建構在美術史上,因為唯有具有美術史定位的作品才能流傳久遠;另外,藝術的從業人員包含畫廊或是藝術家也好,切莫短視近利,若采用太短期暴利的商業模式進行市場操作,最后受傷的不只是收藏家,連藝術家和畫廊都會受到影響。
武漢美術館館長 樊楓
市場炒作把藝術品收藏的含義改變了
這種壟斷市場的現狀,在中國藝術市場有點扭曲,大家不是把作品當收藏品看,而是當期貨看,很多人跟風,收藏是為了增值,這不是藝術本身的問題,是市場炒作的問題。這種現象我們叫做“擊鼓傳花”,所謂游戲就是作品在我這里經過某種炒作后再在市場上流通,作品停止在誰的手上,誰就要有資金的投入,然后他想要把這個作品再賣出去,就很難了。
藝術品的價值在運作傳遞的過程中,和它的市場價值是不匹配的。這個問題我曾經問過國外藝術家和相關人士,他們說在國外很少有已故的畫家的畫沒有當代人的賣的高,這個現象是不會有的,當代的作品是完全可以復制的,應該說當代藝術是具有再生性的,至少可以再畫類似的畫。是市場炒作把藝術品收藏本身的含義改變了。一個時代不會只有那么幾個藝術家,另外也有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只是沒有受到關注而已。
這種所謂壟斷現象我估計還要持續三年,這種金字塔現象是種過度時期,藝術是不斷發展的,有推動的,有傳遞的,某個人長期壟斷是不可能的。中國這幾年市場特別火爆,在國際上特別突出。這個和爆炒、跟風是有關系的,大家對藝術沒有客觀的認識,不能客觀的看待藝術品五十年以后的價值,以后的五十年國際狀態也很難看到,不是人們想象和預料能夠估計到的。
邊緣之邊當代藝術基金發起人/當代藝術收藏家 趙 慶
“大腕”壟斷只是對市場有誤判和誤導的強勢話語
這是個只能用問題來回答的問題。 “壟斷”是個什么概念?對市場的控制到什么程度算是壟斷?“大腕”壟斷了什么?我的觀察是所謂“大腕”壟斷是資本與媒體合作形成了一種對市場有誤判和誤導的強勢話語而已。這種提法更像是媒體與批評家有意無意杜撰出來的自欺欺人的新聞神話而已。任何商業模式本質上都是層級制的金字塔型,只要有交易存在,這些現象就會存在,不同的只是風水輪流轉,轉到誰而已。
媒體和藝術圈是個名聲產業,習慣把一個簡單問題特殊化,擴大化。按當下時尚說法“事件化”。任何一個初級市場,特別是像中國特色的初級市場,任何“現象”都不用太大驚小怪。只要有人出錢出力出熱情,都是在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有其自身的自律和優化機制,最終會從無序走向有序,但沒有一開始就是有序的,一開始就有序,一是不可能,二是大家就沒熱情了。這多少有點像從盲目的戀愛到理性的結婚一樣。
“健康有序”的藝術市場長什么樣?是中國特色的“健康有序”,還是西方業已成型且正在被打破的利益分配機制?互聯網時代改變了很多業態的運營機制和贏利模式。藝術市場本身也在不斷創新,傳統的畫廊,拍行的分配格局一定會被打破,減少中間交易環節和成本是必然趨勢,這對終端買家和賣家都有益處。重要的是如何提升買家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價值判斷能力,而不是過分的依賴專家。
廈門宏寶齋/北京798宏藝術中心負責人 張 宏
“共和”才會建立一個規范市場
我感覺這種控制市場現象在推動市場方面,有一定的潛在性,有它的意義所在,各個行業似乎都有這種現象,藝術品能夠達到壟斷的只是藝術家的作品,畫家是個個體性的,壟斷大的市場是不容易的,每個畫廊代理的畫家都不一樣。
很多畫廊與大的財團或者藝術基金,銀行投資者不同,只能代理藝術家初級市場;他們沒有長遠資金的運作各個環節。又沒有團隊精神,在藝術市場中賺大錢很難,反之大的財團藝術基金,銀行投資者與拍賣行,批評家配合密切操叢市場,大的機構考慮的是短期的獲利對整個市場是有影響,從作品的收集到運作時間都是比較短的,這就形成藝術家作品在市場上價位特別高,對整個市場的壟斷性就特別的突出,至于說維持多長的時間,有待觀察,我想投機者思維像炒股一樣。所以藝術家與大的機構合作要考慮一個問題,他的未來性質是什么,是短期的獲利或是炒作一下就跑了,我認為這對藝術家很重要。
無論市場發生什么變化,一個好的藝術家,他本身的態度是什么?要把自己的定位搞清楚。畫廊、藝術機構也要很理性去運作,并不是炒作。然后是收藏家跟拍賣行的結合,要做得好有多種的原因,市場前期的鋪墊,收藏家也要樹立長期持有的信心。很多收藏家買了畫,過一年多漲了就賣了,這樣子整個市場很難良性,不能怪藝術家也不能怪畫廊和收藏家,只有這幾個方面“共和”才會建立一個規范的市場。
秀瓷當代畫廊負責人 胡惠君
畫廊機構要做的就是打破“壟斷”
所謂的“大腕”壟斷藝術市場,第一,因為沒有新的東西出現,但這一現象很快就會過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就一定會有新的東西來取代了!第二,畫廊機構要做的就是打破“壟斷”,重塑藝術市場新生態,將是下一步趨勢。
無論是從所承擔的市場職責,還是從市場定位的角度來看,拍賣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畫廊的角色。炒家就是看拍賣公司的成績去定論一個藝術家的好壞的,就這樣形成了市場份額分級現象,促使許多藏家和炒家去哄抬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價值,進而使其成為天價藝術作品。還有更過分的買家常常繞開中間渠道,直接與藝術家進行交易。慢慢地就形成了現在的畸形藝術市場。
要想建立一個健康有序的藝術市場,畫廊機構擔當的是最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直接接觸藝術家的機構。懂得如何去發現和發展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畫廊是在當代藝術市場中起著主導作用的。拍賣行才是二級市場,其次是藝術博覽會。中國藝術市場上,目前作為二級市場的拍賣公司與處在領導地位的畫廊形成了利益沖突。直接讓作品進入拍賣,而有些藝術家在利益的誘惑下也愿意通過這樣的方式與拍賣公司合作從中獲得暫時的暴利,在拍賣行業火爆和熱鬧的局面下,中國畫廊業卻舉步維艱。
存在畫廊負責人 張敏
分級現象會把圈子越畫越小
在當代藝術市場存在“大腕”是正常的,但被大腕壟斷是不正常的!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藝術家有四大天王,炒作來炒作去、拍賣來拍賣去,全是他們那一些讓人眼熟的作品,畫廊、藏家、拍賣公司也都有所謂的“權威機構”,大家也總是愿意被這些“權威”左右,關注他們所關注的。
畫廊作為藝術市場的重要環節,擔負著重要的職責,畫廊要去發現和培養藝術家、舉辦展覽培養觀眾和藏家,這都是整個藝術市場繁榮和受關注的必不可缺的部分,畫廊位置的消弱,造成新的藝術家難以被挖掘,藝術愛好者無法參與藝術品消費等等惡果,目前的這種分級現象,其本質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會把圈子越畫越小。當然這樣的操作模式把利益放大到最大程度,拍賣公司頻繁的舉行拍賣會,但我們能看的只是在少數的高端收藏者和少數的高端藝術品之間進行,很多活躍在藝術市場的投資者,對藝術品的濃厚興趣是出于經濟目的。
一個健康的藝術市場,畫廊是一級市場,拍賣行是二級市場,其次是藝術博覽會。畫廊是一級市場的主要經營主體,對于畫家的推介、展覽、媒體傳播都有極大的好處,應當是藝術品市場的基礎市場;拍賣公司是對一級市場產品的分流和再銷售;三級市場是對二級市場的補充與支持。
紐約陳錦芳美術館館長/“為人類而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侯幸君
自由經濟時代,談不上分級
市場以一座金字塔的形式存在著是正常現象。不只中國如此,歐美也一樣。在資本主義社會有錢的人可買文化,買藝術。大資本家可以操縱市場,甚至他們可以制造時代的藝術潮流。我不認為中國此現象嚴重。因為中國當代藝術真正的藏家根本很少,都只是抄短線的買家。更談不上以大資本來制造藝術的走向。這是個自由經濟時代,每個人只要有錢就可以買自己想要的。談不上分級!我倒希望中國的大資本家都能對收藏藝術有興趣。他們投入大量資金參與藝術收藏。
我認為建立一個健康有序的藝術市場,首先必須先①鼓勵大眾欣賞藝術,接近藝術,目前中國真正的欣賞藝術的人口不夠。②藝術界能了解及欣賞當代藝術更少,對整個西方藝術史更是不懂。所以設立藝術欣賞課非常重要。藝術界能靜下心來,少一點功名利祿,少一點急功近利,大家都為建立健康的藝術界做奠基工作。③推動版畫收藏,推動文創,推動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有市場的藝術家應有版畫,使版畫普及,使藝術作品普及。⑤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保護收藏家,使其不受傷,使有錢的人都來買畫。家,辦公室,公共場所都有很好的藝術品。藝術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這樣做不必為分級而分心。
廣州匯豪社畫廊負責人 黃丹松
重要是要有一套“市場規范”的行業標準
我覺得目前來講,提出的所謂這些“大腕”壟斷市場的現場很正常,一般都是追求“名家”嘛,而且“大腕”、“名家”也是占有優勢資源,不過這也說明市場消費存在非理性。
市場分級的存在是合理的。因為不同層次的收藏者對藝術品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認為只要人存在差異,這種現象就會一直存在。至于這種市場份額的分級現象對藝術市場的作用方面,我覺得阻礙說不上,反過來可能還會推動當代藝術的發展的。至少有個“上中下”“高中低”,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也有標桿性作用。
在當代藝術市場,我覺得首先應該是買家要理性。至關重要是要有一套“市場規范”的行業標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