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永樂皇帝送給大喇嘛的觀音像

法國東方藝術博物館館長M·鮑思岱。

鮑思岱收藏的佛教法器。
M·鮑思岱是歐洲藝術界的神秘人物。他所創立的法國東方藝術博物館,在整個西南歐聞名遐邇,其中陳列的上千件亞洲珍稀文物,在中國、日本、印度本土都難得一見,因此成為與倫敦大英帝國博物館、巴黎吉美博物館齊名的歐洲三大博物館。
坐在記者對面的,是一個略顯羞澀的84歲老頭兒:須發皆白,面色紅潤,謙遜的微笑。可一談起藝術品收藏,他仿佛蘇醒的獵豹,思維敏捷,眼神銳利,邊回答問題,邊不厭其煩地把面前的藝術品圖冊小心翼翼地歸納整齊,處處流露出一位“骨灰級”收藏家的職業習慣。
21歲時,鮑思岱來到印度,此后60多年便與東方藝術結下不解之緣,跑遍世界各地收集亞洲文物藏品。66歲,鮑思岱邂逅了華裔女畫家朱新天,對東方藝術的共同愛好造就了一段傳奇的跨國婚姻。73歲,他和妻子賣掉兩幢別墅回到故鄉比亞里茨,將畢生收藏的藝術品公諸于世,創建了東方藝術博物館,“我在用我的博物館,教法國人如何認識亞洲文化。”
2010年1月6日,在到深圳大學講述印度王后井探秘的故事之前,鮑思岱和朱新天夫婦接受了本報專訪,話題就從他瑰麗傳奇的收藏人生開始。

鮑思岱收藏的蓮花法器,每瓣花葉上都有一個神像。

鮑思岱收藏的印度愛情之神克里希那雕像

這種法冠在全世界只有3件。
第一件藏品是耆那教神像
收藏家、藝術史家、考古學家……“鮑思岱”這個名字前面有太多頭銜,他卻對記者說,自己首先是個實業家。
1947年,鮑思岱去到印度。最初他代理法國藥品,沒過兩年便成立了“法印制藥有限公司”。至今,仍然是這家制藥公司的盈利所得,在背后默默支持著東方藝術博物館的巨大開銷。
剛到印度,鮑思岱就對印度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收藏的第一件藝術品是一件巨型耆那教神像。“耆那教在印度,是一個比佛教還要純粹的原始宗教,耆那教神像給人非常安詳、寧靜的感受。”在鮑思岱眼中,這尊神像恍然就是他為之心系的甘地精神。
從那時開始,鮑思岱悉心鉆研印度文化,并以之為軸心向整個東亞擴展。如今,他已經是知名的印度肖像學專家、中國玉器專家、西藏唐卡專家、東亞耳飾專家。
在他的東方藝術博物館里,陳列著上千件亞洲國家的文物和藝術珍品,其中有不少為世界罕見。包括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文明的青銅器或陶塑;中國四千年前良渚文化的玉器、漢魏時代的畫像磚、佛像;日本和泰國的佛像;尼泊爾王國的青銅或鎏金神像;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木偶;還有18世紀西藏德雷蚌佛寺大法師做法會時用來預示神諭穿戴的法冠和法裙——這是世界上唯一完整的稀世珍寶;明成祖贈送給西藏歷代喇嘛的禮物——青銅佛像和鎏金彩繪菩薩像;品種齊全的中國陶瓷收藏……許多行家認為,博物館藏品的高質量和稀有程度在世界亞洲藝術博物館中名列前茅。
1999年成立的東方藝術博物館至今已經十個年頭,舉辦過150多次展覽活動,包括中國國內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個展和聯展,還有名目繁多的諸如中國剪紙、陶瓷、刺繡、日本插花、喜瑪拉雅地區風情攝影等亞洲藝術展,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朱新天告訴記者,博物館一年一度的“與東方文化約會”藝術展,每年都會邀請西方藝術家以東方為主題創作,今年已是第11屆,“許多西方人通過這些活動,了解到一個真實的東方。”
在中國看不到的“中國瓷器”
鮑思岱非常喜歡中國玉器,在他的藏品中,有一件“鎮館之寶”,就是公元前二千年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器遺存。他拿出圖錄給記者看,這件玉器外方內圓,外呈四邊形,是件鏤刻精細、紋飾優美、饕餮圖紋精巧夸張的精湛之作。此外,還有商周文化、漢唐文化的代表性玉器。就連一些小的玉質佩飾物件,鮑思岱的收藏也頗為精致。
為了搜集藏品,鮑思岱跑遍了世界各地,“比如這些中國瓷器,都是我們在大大小小的古董店買到的。”鮑思岱指著圖錄上的精美瓷器告訴記者,南宋時期,歐洲一些大商人常帶樣品到中國去訂制瓷器,因此現在法國遺存的中國瓷器,有許多是專供歐洲用的,在中國幾乎找不到。“被西方人稱之為塞拉東(Celadon)的著名的各色青瓷,還有十七、十八世紀以來被西方人視為珍寶的‘廣東’(GANDON)彩繪瓷,都是專門為西方上層消費者生產的外銷瓷器,其華麗繁縟的風格,后來時常被西方的瓷器生產者們所摹仿,至今在古董商店里售價甚高。要知道,中國的瓷器曾經對西方的文化藝術產生過深遠影響。”朱新天特地讓記者端詳一件青花瓷上不起眼的徽章圖案,是西方式的山羊和獅子,“這是某個西方家族的徽章”,她說,這件就是典型的定制瓷器。
說起中國瓷器,朱新天如數家珍,“這兩件祭紅罐,還有兩件瓷板,都是我們在中國杭州的文物商店買到的。而那件明末清初的吉祥玉璧,是在巴黎購得的。而在意大利尼斯的古董店,我們一下就買回三件‘光緒’年間的瓷盤。你看,上面繪有牡丹蜻蜓、荷花蝴蝶、白蘭蝴蝶的圖案,多么精巧別致!因為這位古董商是鮑思岱的老朋友,所以給了他一個‘友情價’:2萬法郎。還有這只‘乾隆’年間的大花瓶,繪有福祿壽三星圖,是在古董雙年展買到的。不太貴,只要4000法郎。”
文物拍賣簡直像“打仗”
幾十年來,鮑思岱是世界各大拍賣會的常客,他回憶說,有些文物在購買的過程中,簡直像是打仗一般。有座名為“靈姥寺”的象牙塔,就是夫婦倆在巴黎一個拍賣會上,花4萬法郎“搶”到的。
“這座象牙塔的來歷很曲折。”朱新天告訴記者,它最初發現于越南,是仿造越南一位國王建造的塔雕琢成的縮微作品。在流傳的過程中,由中國人帶到越南,又由越南人輾轉帶到法國。“當時我們在拍賣圖錄上看到靈姥寺,七層鏤空,精細無比,堪為上品,就立刻趕往巴黎。當時很多華僑都想買,我們沒有放棄,最終拿下了。”
作為收藏家,首先必須是行家。談及此,朱新天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拍賣故事。“有一次,我們在拍賣圖錄上看到一尊尼泊爾神像,介紹說是濕婆的長子該地蓋亞的神像,但怎么看覺得不對。我們專程趕到巴黎,找到貨主,一位比利時古董商。經過鑒定,果真不是戰神,而是月亮神,而且在全世界只有這一件。”如今,這尊月亮神像被收藏在東方藝術博物館中。
談起這些收藏故事,鮑思岱興致很高。“2000年,位于地中海的一個西班牙小島上有位古董商,向我寄來文物商品目錄的照片,其中有件中國的石雕文物‘十一面佛’立像,甚為珍奇,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我認為它是中國唐代以前的文物,朱新天則認為是初唐時期的。鑒于我們博物館的中國大件藏品不多,為了豐富和擴充博物館的品種,讓更多的人看到中國的文物精品,我們決定立即用2萬歐元將其購回。”
現在,這座來自中國唐代的、圍繞一圈可觀看到十一張神佛面容的“十一面佛”雕像,正端置于博物館后院的露天處。只是它的全身已被覆蓋一層全新的妍艷色彩。“這顏色是我著上的。”朱新天說,為了幫助法國觀眾了解中國石雕藝術的神奇,她和波爾多美術學院的一位大學生花了整整一個夏天進行文物修復,重新彩繪,以恢復歷史原貌。
鮑思岱的部分藏品
1.大喇嘛法冠
1988年,鮑思岱從紐約克里斯蒂拍賣會的圖錄上,發現擬拍一件中國西藏大喇嘛的法冠,這種法冠在全世界只有3件。于是他急忙飛到紐約,參加競拍會。那天,他與法國另一位收藏家競爭得十分激烈。由于那位競爭對手不在紐約現場,靠遙控參拍,因此失利。最終他只花了7000美元就購回這件珍寶,“今天這件法冠至少要15萬美金。”他告訴記者。
2.永樂青銅佛像
這是永樂皇帝明成祖贈送給西藏的禮物,有永樂的名款。其中的一尊持蓮觀音坐像,其姿勢神態的俊美慈祥,服飾纓絡的精致華麗,不僅體現了明代太平盛世中國青銅雕塑藝術的極高水平,又一次證實了漢藏兩個民族之間深遠的交往。
鮑思岱告訴記者,這件文物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從瑞士蘇黎世一個非常有名的收藏家手中買來的,當時花了2萬多美金,現在至少值約700萬港元。
3.藏族藝術精品唐卡
在鮑思岱的藏品中,唐卡是一個較成規模的大系列。從十五至十九世紀,一幅幅表現佛教歷史人物、宗教、哲學、佛本故事的唐卡內容非常豐富。朱新天介紹說,從金銀首飾、鼻煙壺和唐卡的收藏來看,東方藝術博物館的藏品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與世界同類博物館相比,都是首屈一指的。
4.德雷蚌佛寺大法師的法冠和法裙
朱新天特別指出:“這是一套世界上唯一完整的稀世之寶。”
收藏中國藝術品
的西方人
隨著中國藝術品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那些重金收藏“中國”的西方收藏家們也紛紛浮出水面。無論是關注東方文化60余年、將畢生所藏捐贈興建博物館的鮑思岱,還是如行腳僧般常年游走中國的前瑞士駐華大使希克,抑或晚年投身中國、興建UCCA的尤倫斯夫婦,這個國際“收藏俱樂部”都展示出共同的中國化傾向。
誰在收藏“中國”?記者粗略整理出一份收藏中國藝術品的西方重要藏家名錄,并簡要解析了他們各自的收藏脈絡與模式。
1.蓋·尤倫斯男爵
簡介:75歲,經營與白糖相關的家族企業。身為英國泰特美術館、古曼東方美術館、巴黎卡地亞藝術基金會董事。隨著2007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在北京盛大開啟,尤倫斯及其夫人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慷慨使其一躍成為西方明星藏家。
收藏模式:古代和當代兼備的中國藝術收藏體系;收藏主體以中國早期先鋒藝術為主。
2.烏里·希克
簡介:63歲,現任瑞士最大的媒體公司席榮格集團主席,身為前瑞士駐華大使,是目前為止中國當代藝術最大也是最具權威的收藏家。20年來他深入發掘藝術現場、工作室,拜訪過逾千位藝術家,并以覆蓋式的探訪,系統收集了中國當代藝術早期和進行時態的200位藝術家的近2000件代表作品。
收藏模式:全球范圍內中國當代藝術最大最全面的收藏體系;熱衷于“后89”群體和新銳藝術收藏。
3.霍華德·法伯
簡介:今年69歲,原為紐約房地產商,全球屈指可數的中國及古巴現代美術作品的專項收藏家。1995年,他與夫人在香港接觸到漢雅軒張頌仁處的中國當代藝術,后結識東八時區書店的羅伯特及凱倫·斯密斯,后者的引介與顧問,使法伯將目光轉向中國。
收藏模式:近年專收中國及古巴當代藝術;較有投機策略,藏品具有明確的賣場效應。
4.約根·路德維希·費舍爾夫婦
簡介:路德維希原經營歐洲著名的巧克力企業,前后捐贈了全球幾十家博物館或外借所藏,并創建有二十多個相關冠名博物館與機構,但路德維希教授本人在1996年去世。
收藏模式:大跨度的藝術品收藏體系;不以牟利為目的,樂于捐贈藏品;不涉及中國當代藝術。
5.埃斯特拉
簡介:年齡及背景不詳,是2008年通過蘇富比拍賣行高調曝光的又一位西方收藏家大鱷。他所藏1966年至2006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品超過250件,收藏特色在于媒介跨度大,囊括當代油畫、雕塑、攝影、裝置、錄像,以及傳統紙媒類如水墨、版畫和素描等。
收藏模式:善于對旗下收藏機構“紐約埃斯特拉基金”做商業推廣,對利益回報的企圖心比較強烈。
6.皮埃爾·于貝爾
簡介:66歲,“上海當代”博覽會總監,曾歷任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評選委員,本身更是日內瓦Art&Public畫廊老板,近期計劃以500萬歐元購藏亞洲當代藝術。
收藏模式:以裝置收藏為主,尤其關注旅外華人如陳箴、嚴培明、黃永砯、張培力等;以向中國輸出當代藝術盛會的方式,刺激中國當代藝術市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