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斗”黃金源
落葉歸根 200件流失文物抱回國
出了地鐵站西門口C出口,步入海珠中路旁邊一條小巷子里,一家掛著“瓦趣軒”牌匾的建筑映入眼簾,和周圍的建筑相比,古香古色的裝修,彰顯其“身份”不同。
“北有觀復館,南有瓦趣軒”,廣州收藏界人士說起“瓦趣軒”,一語道破“瓦趣軒”在廣州的地位。這個北,指的是著名收藏家馬未都的私人博物館,而“瓦趣軒”則是黃金源的私人博物館。“瓦趣軒”內部也布置得古色古香,玻璃柜中陳列著各式瓷器,這個私人博物館平時大門緊閉,主要供研究、鑒賞和業內交流所用,如果有人上門參觀,須提前預約。
黃金源雖已70多高齡,但身體硬朗,講話有條不紊。去年,他結束了美國的“瓦趣軒”古玩店業務,將畢生收藏的200件流失文物運回祖國。“讓這些凝聚老祖宗智慧的珍稀寶物,落葉歸根。”其子黃俊然說,這個工程如同“螞蟻搬骨頭”,耗時費力,但樂在其中。因為是珍寶,不放心托運,很多時候親自帶上飛機,一路抱回家。最夸張的一次是將一個高81厘米、寬49.5厘米的“青花開光人物將軍罐”帶回家,因為罐子又大又沉,父子倆一人抱罐身、一人拿罐蓋,從美國上了飛機,一路抱了回來。
出國成了收藏專家
上世紀70年代,黃金源就開始收藏和研究古瓷玩物,經手的藏品數難以計數。“瓦趣軒”一般會陳列上百件藏品,以瓷器為主,也有字畫、古家具、玉器等。黃金源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喜歡陶瓷和工藝品,因為身在華僑家庭,經濟收入還可以,沒有固定工作的他就利用手頭的余錢買喜歡的東西,積累到一定數量后,留下精華,再把不太喜歡、有些缺陷的轉手。“改革開放前,平民百姓收藏文物是非法的,我就像個地下工作者,是秘密進行的。”
1991年出國,是黃金源收藏生涯中的第二次起步。中國人到國外,生存方式無外乎“四把刀”——菜刀、剪刀、轉刀、剃刀。黃金源與眾不同,他一到舊金山,就開了“瓦趣軒”古玩店。“出去時什么古董都沒有,從寫書法、賣書法開始做起。”隨后,他開始從古玩街、古董店淘寶,做古董商貿。因為有基礎、興趣和學識,經營很快上正軌,在當地華人中名聲頗高。后來,他擔任了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學院副院長,成為美國華人收藏協會名譽會長。
寶貝不賣只“曬”
“青花開光人物將軍罐”是黃金源不惜代價,在美國競拍得到的。這是目前市場上最高的將軍罐,全罐通景,墨分五色。罐身呈現的“蘭亭勝跡”,不僅50多個人物各具神態,所繪山巒、溪澗亦栩栩如生,是康熙青花中的絕妙珍品。黃金源沒有向記者透露成交價,他說,目前“瓦趣軒”的絕大部分藏品都不會拿來出售和交易。“主要拿來參展,在各種展覽上‘曬一曬’,讓更多老百姓欣賞到中國的古文化和老寶貝。”
目前,黃家父子收藏的唐宋元明清瓷器已達數百件,并陸續帶了回來。黃老還繼續參加國內外文物拍賣會,希望盡量買回流失國寶。如今,黃老仍潛心致力于書法、陶瓷的研究,通讀各種典籍。他說,在收藏界,能準確辨偽、斷代和定價的全方位人才不多。“只有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還原古代文化的延續、發展和真相,才是收藏大家。”
“雜家”鄒永生
上萬件藏品擺滿20多個展館
鄒永生在廣州收藏界以“雜”出名,其收藏種類之“雜”、藏品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
鄒永生在文昌北經營一家小鋪“賞瓷樓”,鋪內僅約10平方米,放了各類器物和飾物。鄒永生不只有一個“賞瓷樓”,還有幾大間收藏室。今年,他的上萬件民俗收藏品有了一個新“家”——花都“故鄉里”嶺南文化主題公園,20多個展館放的全是他的藏品。藏品包羅萬象:400把古尺、500桿古秤、600對蚊帳鉤、3000件壽字瓷器,各式各樣的古舊家具、古鎖、古陶瓷、油燈,林林總總的文革時代用品等……甚至連古老消防車、農耕用品都有,令人大開眼界。他收藏了造型各異的中西古鎖500多款。其中最小不到1.5厘米寬、1.3厘米高;最大的高40厘米,大如小水桶。密碼鎖有的開鎖方式是一首詩句,當鎖上的六個按鈕轉到同一首詩句順序時才能打開。
糧票換得第一件藏品
鄒永生玩收藏有20多年歷史。他回憶,小時候有次去同學家玩,發現一個花瓶中插的桃花開得特別燦爛,同學的爸爸告訴他“這是因為花瓶靚”。畢業后,他到增城下鄉,一次在一個農戶家里看到一個罐子,農戶告訴他,用這個罐子裝欖角“一年都不會壞”。他喜歡上了那個罐子,拿出身上所有的糧票換了過來,由此擁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件藏品——康熙青花瓷將軍罐,該藏品保存至今。
1979年,他回城進了一家裝修公司,中午休息時就在附近轉悠。當時廣州有了全國第一個古玩集散地,就在清平路,他每天都去,看上了癮,并嘗試開始買古玩。當時清平路吸引了大量北方的古玩商,一些沒錢住旅館的商人一下火車后就當街擺賣。“當年真貨多,交易快。”本地買家趕“墟”買了貨后,回家洗洗整整,就可以再拿來賣了,這也是“天光墟”最早的由來。
“發燒”之初,因收藏知識匱乏,鄒永生上過當。一次,鄒永生被“忽悠”到了附近一家旅店,好幾個商人爭著和他做生意。他把家里買電視的錢都帶上了,買了不少。隨后,他請人吃飯,酒足飯飽,其中一人喝醉后說,“老兄,你上當了,貨是假的。”
“以前做這行,知識很缺乏,主要靠請教老行家、老師傅,學經驗。就算有書,也要托人從香港買才能看到。”上世紀80年代中,鄒永生拜廣州收藏界奇人——高峰為師學古董,他還自費參加文物鑒定班。為了參加培訓,他于1991年辭職成了自由職業者。
心得:玩古董要自在舍得
“玩古董要有自在的心態。”鄒永生說,“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盡管擁有豐富的藏品,鄒永生仍不認同自己是收藏家。“我最多是個收藏愛好者。”他認為,收藏家應該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人品要好,第二是能著書立說福蔭后人,第三才是藏品豐富。他說,他正朝著“收藏家”的方向努力。
“大師”黎展華
名師字畫掃一眼就能辨真偽
走進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拍賣策劃師黎展華在白云區礦泉街某小區的工作室,墻上掛的、桌上堆的、柜里裝的、床頭擺的,全都是字畫。其作者不乏方楚雄、黎雄才、關山月等名家。黎展華的名字在書畫收藏界盡人皆知,他憑借20多年的精湛技藝和豐富經驗,對書畫鑒定達到了“一掃即知”的爐火純青地步,并贏得了“黎一閃”的美號。
黎展華告訴記者,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廣東在全國率先引領了海外藝術品的回流,這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在那之前,廣東不少古玩商到港澳甚至歐洲等地的跳蚤市場、古玩市場淘寶,是參加拍賣會主要方式之一。曾有一個德國的拍賣會,參與的廣東人多達12人。2000年后,組團競拍的形式開始增多,成功率也高了。
在黎展華看來,廣東的收藏市場在2005年最活,藏品交易異常活躍,一年內若干個拍賣活動,不僅有從上午到下午的直落場,還有拍賣夜場。金融危機后,藏品的成交量萎縮,拍賣場所減少。“2010年,廣東的收藏市場應該是在理性的基礎上更為感性,會有個好開端。”
心得:辨真假不迷信權威
黎展華說,剛出道時也曾看走眼。一位朋友將一幅黎雄才的作品拿給他鑒賞,他看后贊不絕口,并當即買下。后來才發現是贗品。他說,書畫鑒定不要迷信權威,即使最權威的鑒定大師也都不能包次次準。
對于收藏,黎展華有一個原則:投資收藏其實就是學做人,挑選字畫的標準是看畫家的道德、功名和文章,收藏字畫的人也要講究道德、功名和文章,不能惟利是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