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闊海
我與林琳雖隔淮水之遠,但常發茱萸之愿。三十年來戰友、畫友、文友加兄弟的感情,使我們因文明道,以畫促情,交流商榷,澡雪精神。
我深諳林琳為人之道乃謙謙君子型:內斂、沉靜、不事張揚、精于學而沉于思。其藝術則構思嚴密,極貌寫物,神與物游,自有一番正大氣象。并擅長山水畫,自能吞吐八荒,舒卷風云。精于人物畫而顧慕漢風,以古求新,別具一格,是林琳藝術風貌之大端。
林琳祖籍山東棲霞,父母革命南下定居安徽亳州,林琳生長于斯。亳州向為俊良茂士薈萃之地,這里是“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的故里,又是名傳千古的神醫華佗的故鄉。這里還出過唐代丹青圣手、畫馬巨擘曹霸。杜甫的“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的千古名句,就是為曹霸而寫的。歷史悠久而深厚的傳統文化給予兒時的林琳淪肌浹髓般的滋養與熏陶,山東血脈又賦予林琳堅毅與豪放的秉性,這對于從小篤志丹青的林琳無疑是平添了奮飛的雙翼,爾后自能穎悟而勤奮,振翮而高飛。
究林琳之藝術基礎,可謂基高臺厚。早年當兵期間繪布景、畫幻燈、創作宣傳畫,打下堅實根基。后又在中央美院研修深造,在懷瑾握玉的巨擘名師的指導下,林琳開學養正,宗經明義,遠紹前哲,近學時賢,博觀約取,渴心大飲。夯實了扎實的筆墨造型基本功和酌理而富才、積學以儲寶的理論基礎。其所為作,常令硯兄學弟刮目相看。
如果說林琳進高等學府深造是“循門而入”的繼承階段,那么畢業后這十幾年來,則是他“破門而出”的風格形成時期。
觀林琳的山水畫作,常有“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之感嘆;那山聳霄漢、云鎖深壑、怪石嶙峋、絕壁飛瀑、蒼松橫臥、枯藤倒懸的形象刻畫,應物而象形,極貌而寫真,充分彰顯出大山大水的磅礴之氣勢,成蔚然之大觀。無論是尺牘小品還是丈二巨裁,一瀑一云一絲不茍,一樹一石恰當得體,恣肆汪洋而不失規矩,疏密有致而得法度。用筆遒勁而風清俊發,落筆于動,意歸于靜,使觀者在山水溟朦空靈的意象之間,感悟到天地大在的窈奧之玄機,大美無言之詩境,大音稀聲之天籟,可以說是以畫載道了。
在林琳的山水畫作中亦有表現皖南徽州黑瓦白墻的村落景致,極具特色,別有風姿。林琳將自己的懷舊鄉情和人文情懷存放在深巷高墻之內,老門殘垣之中。這些百年老屋,重瓦疊院,在林琳的筆下組織得錯落有致,富有詩序與韻情,令人親近,如敘舊夢。林琳近年來北上南下,貼近生活,遍歷名山大川,尋訪歷史遺跡。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窺意象而運斤,感物興懷而馭筆成象,氣象巍峨不凡,故知其所以然也。
觀林琳之人物畫作,可謂遠追漢風之古韻,通變綜合以求新。中國人物畫自上個世紀徐悲鴻引進素描爾來,用筆墨與素描相結合的繪畫方式近百年來又成為新的套式,正所謂昔日之新又成為今日之舊也。而21世紀的中國人物畫之創新與流變也不外乎對這一定式進行新的承接與突破。在這方面林琳一有修養、二有悟性、三有膽識,是一位銳意求索者和大膽變法者。在林琳的現代人物畫中吸取了大漢文化的博大與雄渾,并充分調動了漢畫石刻及民間剪紙、皮影等藝術的平面形式構成之特色,減弱了素描而解放了色墨,使之大膽鋪陳,色墨交融,使沒骨畫法得以拓展,“舍筆墨內美而無它”的繪畫本體語言得之強化。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自有一番新意。
2006年秋,林琳給我送來了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畫說老亳州》的樣書,其中有他近年來完成的十五米長卷《亳州老街盛景圖》,展卷覽之蔚為壯觀。長卷采用中國畫所特有的散點透視的方法,以白描的形式表現,使數千名人物,數百棟古老建筑次遞連袂一體,大街小巷,車水馬龍,行商坐賈比肩而立,販夫走卒熙熙攘攘,一派古州風物,昔日繁華。被當地稱為“亳州的清明上河圖”。令我擊節三嘆。又得知林琳此作是受命于當地政府,林琳之藝術成就對社會之貢獻若何?可窺一斑。
我之老友林琳已屆知天命之年,于筆墨丹青已是成就斐然。而極貌寫物,神與物游,物我兩忘,與天地精神相往還,亦然是林琳藝術的致高境界和永恒追求。
2007年4月11日于京華知漢齋
王闊海
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中國漢畫藝術研究院院長
解放軍八一書畫院副院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