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學是諸子百家中最為重要的一家之言,它與道家和東漢未年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學是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三根支柱。
隨著周王室的逐漸失勢,封建諸侯的連年征戰,所造成的“禮崩樂壞”的混亂局面,當時的思想家們份份提出各種不同的想法與對策。儒家就是試圖以古代禮樂制度提倡“仁與禮”的思想而重新恢復社會秩序的一種哲學思想。
“儒”原來是指精通六藝,管理祭祀與民政的古代官吏。由于戰亂,很多貴族敗落后流落民間,儒家就是以開辦私學謀生。以圣人為典范,以天下為已任的一群“知識分子”。
儒家最有代表性的人,即大家熟知儒家學派的祖師爺大名鼎鼎孔老夫子。孔子名丘,是春秋未魯國人。40歲后開始收徒,傳說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在他的思想中,人分為二類,一類是所謂的“君子”,一類是所謂的“小人”。“君子”與“小人”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貴族與平民,而以道德修養境界高低來劃分的,這在當時是一種很進步的觀念。基于他這樣一種觀念所以他對于學生從來是“有教無類”。
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和“禮”,“禮”就是指古代的周禮,是封建社會的一種有等級的統治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禮制的確立是維護整個封建社會秩序的一種保障。面對混亂的社會,孔子想要恢復的就是這樣一種禮制。他始終認為古代社會是人類的黃金時代,人人常說“人心不古”就是這個意思。“仁”就是關于人心的一個概念,只要人人有“仁”心,整個社會就會和諧,就更容易統治。關于什么是“仁”孔子沒有下一個確定的定義,但他在不同的場合做了多種解釋,如:“克已復禮為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愛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等等。總之,“仁”就是為實現“禮”,為實現天下太平而準備的。一個人達到了“仁”也就達到了人格最完滿的境界。“仁”的境界就是君子的境界,是“內圣”的過程。
我體會到,要達到“仁”就必須做到孔子所說的另外二種概念,那就是對待他人要做到“忠”和“恕”。“忠”就是至誠,只有至誠之心才能達到真正的“仁”,“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于當時諸侯割據,各國的君王最擔心的就是怕被別國吞并,所以最迫切需要的是如何獲得“富國強兵”人才和治國的良策。所以法家思想在當時非常流行。孔子提倡的以德治國的王道寬緩無力,所以難以受到統治者采用。他有幾次為官的機會也都由于與統治者的思想觀念不合而不歡而散。孔子的思想雖然在戰亂的年代不受統治階級歡迎,但在和平時期卻是制國的良策。自漢朝以降,孔子所開創的儒學被官方逐漸被確立為國家的正統思想直到清未才結束。
孔子之后,他的弟子們繼承絕學,形成諸多流派。但在先秦,主要有以孟子為代表的理想主義儒學和以荀子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儒學。孟子是孔子孫子子思的學生,繼承了所謂正統的儒學。孟子認為人性是善的,這是他的核心觀念。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見孺子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這就說明人性有善端,心的四個善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導致仁、義、禮、智四大美德,當我們能去掉更多的私心雜念時,善心自然顯現出來了。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人的內心的本質與“天”的道德屬性是相通的,這個心就仁心,他認為君王必須是一個道德極高的人。才配管理人民和擁有權力。君王必須實行仁政與王道,否則人民就有權力將他推翻并殺死他,因為這樣的行為不屬于弒君,而只是殺掉一個“獨夫”。孟子被后人尊為“亞圣”,儒學被后人稱為“孔孟之道”。先秦儒學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是現實主義的儒學開創者荀子。荀子的核心觀念剛好與孟子相反,他認為“人性惡”。“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饑而欲飽”“寒而欲暖”。人性惡必至人與人之間相惡,相賊,相爭。故而天下大亂,亂則對大家就都不利。所以人出于功利必趨利避害,共同制定一個“禮”來相互制約。荀子說這個“禮”是圣人為人類制定的,通過教化使人心歸正,就可以達到治的目的。大家都遵守“仁”,做君子的人就多了,社會必然好起來。
自漢代董仲舒建議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儒學就一直成為了官方的意識形態,要入世做官,必須要通過正統的儒學考試。對整個社會和歷朝歷代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儒與道、釋思想合成了中國人的精神品格,這種影響至今尤存。近代,西學的進入中國,使很多學者不斷的反思儒學在中國現代存在的意義,并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當今的世界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盲目發展,濫砍濫伐,對自然的狂征暴斂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的破壞,各軍事強國的軍備競賽,高科技發展的泛濫無歸。核彈可以用數次毀滅地球的力量將全人類徹底的毀滅。這說明現代文明對于人類如何能夠可持續性的發展有嚴重的缺陷,或許,中國人的思想,中國人的哲學可以帶來一絲希望。將這種錯誤修正,二十一世紀中國人要對人類有所貢獻,不管怎樣一定要利用好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一寶貴資源和財富。所以我們有必要好好的珍惜和研究中國豐厚的傳統文化。
公元2008年1月6日寫于惠新北里一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