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從事藝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的人審視與研究藝術的角度是直接的,視角也主要集中在藝術本身的范圍之內。研究藝術的路徑是從藝術的邊界向它的中心挺進,從藝術的表面形態到藝術的語言手法,再到藝術的表現技巧,直達純藝術的牙象塔中。然而,最終得出的研究成果,創作的藝術作品經常是一但進入社會才發現,自己辛苦創作的東西與這個社會無關,甚至與自己的生命無關。沒有效果、沒有作用、沒有意義。研究了多年的藝術還是如霧里看花,令人迷惑不解。自己接觸最多的東西竟然變成了自己最不了解的東西。回想起來,不知道自己都干了些什么?找不到意義和出路。
自從某一天,他有幸接觸到人類學這門具有大視角研究的學問時,這一切的迷團終于有了云消霧散的時刻。他終于有了:“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欄柵處”的開悟和感嘆!
人類學是從一個宏大的視角來研究人類的,人類以這樣的視角來研究自身本是不具資格的,但人類通過自己的理性、想象、科技超越了自己的局限性,相對的走出自己的圈子,模似上帝和外星人的視角端詳、審視、研究人類自身。有了這樣的視角,我們發現藝術變小了,我們看見了藝術在整個人類社會中的清晰輪廓,原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啊!
人類這個從幾百萬前由低等動物進化而來的宇宙精靈,今天已成為太陽系中一個充滿生命的星球上的主宰了,他們所創造的文明足已令他自己都感到無比的驚異和震憾。人類是一個什么樣的生物?他們從哪里來?又往哪里去?他們所生存和繁衍的世界是怎樣構成的?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藝術的本質又是什么?它對于人類有什么作用和意義?人類學都給予了相當肯定、相當深刻的回答。一個只專心專注于藝術本身學問的人,沒有聯系到人類社會文化這個整體學問,這樣狹窄的視野是難以真正弄懂和深刻理解藝術的真諦的。這也說明要看清一件事物的本質和它在整個人類社會中的關系與作用是必須有距離的,而人類學特別是文化人類學給予了我們這樣的視角和距離。
人類學是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有關人類的知識學問。文化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文化人類學是從文化的角度研究人類所有的行為的科學,它研究人類文化的起源、發展變遷的過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差異,以揭示人類文化的本質。人類是社會性的群居動物,這種生存方式要求他們處理好個人、自然、社會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的諸多關系。在面對自然時,他們用理性、智慧團結起來征服了自然,獲得了生存的空間和發展壯大的權力。面對社會和他人,他們又創造了統一的信仰和制度以協調各方的利益建立了和諧共存的秩序。人的智慧充分反映在他們所創造的文化當中,人除了生活在自然世界中更是生活在自己創造的文化符號世界之中,人是一種文化的動物。人類編織文化之網,目的在于確立一個他們認為是最好的生存方式與生存環境。謀求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制度。獲得幸福和行動的意義。人類欲望需求的不斷增長,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導致他們所創造的文化亦是動態的,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發展是必然的。
藝術作為文化載體之一,在歷史上的各個階段所扮演的角色與社會中承載的任務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文字發明前的史前文明中,原始藝術中的洞穴壁畫、原始巖畫、原始雕刻就是當時文化的主要載體。原始人并不象現代人那樣看待藝術,他們沒有現代人這樣的閑情逸致,他們做“藝術”是非常功利的,完全不是現代社會藝術的含義。 “藝術”是當作文字用來交流和記錄的、是當作宗教行為祈福避害的、是當作圖騰頂禮膜拜的、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和忠實紀錄,而非裝飾娛樂,是原始人的全部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技巧在他們看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它作為一種文化交流的工具,它是原始社會全部思想文化的代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文字的發明、階級社會的產生,“原始藝術”作為核心文化的地位讓位給了以文字語言為載體的哲學、宗教、政治····人類進入了有階級、有國家、有戰爭的封建社會。宗教祭壇畫、圣像、佛像、教堂、寺廟等等成為服務于宗教的手段,宮殿、園林、肖像、陵墓、戰功紀念碑、奢侈工藝品等等成為服務于宮廷貴族的御用工藝。藝術成為整個社會主流文化的宣傳品和上流社會豪華糜爛生活的吹捧者。到了現代資本主義的商品社會,藝術又從服務于貴族統治階級的工具,淪為金錢的奴隸,資本家的油畫肖像、別墅豪宅、媚俗的風景畫、流行音樂、商業大片、肥皂劇、時尚設計等等成為服務大眾的商業文化,于是當代藝術的任務和性質又導向了商業化和大眾化。
中國自近代西風東漸以來,一直就處在東西方文化的對抗與交融之中,從初始的東風壓倒西風到當代西風以壓倒優勢取得勝利,西方文化在中國社會成為主流。盡管如此,土生土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兩種文化的對抗在當代表現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激烈,因此當今這個時代人們面臨的文化困境更為嚴重。或許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多種文化的強勢并存并不是件好事。一個社會在一種占主導地位的文化統治下反而能夠良性運行。行動有準則、是非有標準、交往有共同的禮節、人心安定、社會和諧。當代社會,東西方文化的激烈對抗,使人們有機會接受不同文化和教育影響,造成心懷不同的觀念與信仰的人格彼此間難以理解和更好的交流,導致社會問題急劇增多,不和諧因素比比皆是。沒有共同信仰的權威,只有多元對抗的文化,社會風氣一路走低。
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也逃脫不了這個文化大背景的根本影響,在當代,藝術批評,藝術創作真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叫好的人認為:這是個好時代,是藝術繁榮的時代,大發展的時代。說壞的人認為:這是一個不好的時代,一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時代、一個道德淪喪,唯利是圖、利欲熏心時代。藝術淪為追名逐利的工具,成為道德敗壞的溫床。在一個文化觀念混雜的年代,不管是東方傳統文化,還是外來的西方文化,文化中道德約束的部分總是難以彰顯,反而是那些放縱人欲,追求享樂的觀念容易被大眾輕易的奉行和吹捧。遵紀守法的人少了,趁火打劫的人多了。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這便是個問題激增的社會,一個非良性運行的社會。
藝術是反映時代的晴雨表,當代藝術中不和諧的東西、丑惡的東西、非道德的東西、反人類的東西比比皆是。不管藝術家采取的是批評揭露態度還是采取張揚吹捧的態度,都證明了當代文化所存在的問題和缺陷。
中國當代文化顯然是一個多元混合的文化,既有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又有西方古代的、近代的、現代的、還有最新的所謂后現代文化。總結概括之就是:“亂而雜”。沒有一種文化完全獲得和建立起了主導性的、權威性的地位。這樣社會問題必然嚴重,如今所謂“和諧社會”觀念的提出,是有針對性的。不管怎樣,重建統一的信仰非常有必要,什么樣的社會是最好的社會當然沒有現成的答案,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根本就沒有所謂最好的社會,只有相對好的社會。但這樣的社會又在哪里呢?我們不知道,也許哪一天它真的就出來了。不過,從人的質樸的愿望來說“真、善、美”是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這是人類共同的追求。建立一個具有統一信仰的社會文化作為個人來說可能是無能為力的,但對于一個從事藝術的人,他的研究、他的創作應該是指向:“真、善、美”的,對文化中“真、善、美”的東西加以贊頌和張揚,對文化中“假、丑、惡”東西的加以批評和揭露是始終不變的真理和藝術家永遠責無旁貸的任務。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藝術是應該有導向性的。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當代藝術,正如有些批評家所指出的,當代藝術有些或正在往下走,一些急功近利,投機鉆營,不擇一切手段人為謀取個人利放棄社會正義與良知,放棄使命感與喪失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獨立性和批判精神的人大有人在。這是一種很不好的趨勢,大家應該看清這點和防止這點。
二〇〇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