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志,這從他的主要作品《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個標題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來。他的意志哲學與康德哲學中關于現象與物自體的思想有密切聯系,他說過康德哲學是進入他哲學的門徑。他的意志哲學還受到了東方古代印度哲學的影響。
在康德哲學中物自體被認為是不可以認識的,叔本華發現:既然人本身也是世界的一部分,那么我們自身不也是物自體的一個現象嗎?而控制我們身體行為的那一部分不就是內在于我們自身的物自體嗎?我們不就可以通過這條途徑來認識物自體嗎?
叔本華認為人的本質并不在于思想、意識和理性,意識只是人的本質的表面。思想和判斷幾乎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說通俗一點,它不在我們的上半身而在我們的下半身。驅使我們行為的是無意識的生命意志。所以意志哲學認為,意志就是物自體,世界就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我們人類所有清醒的有意識的感官都會有感到疲勞的時候,唯獨意志永遠不知道疲倦。意志是無限的,而意志的滿足卻是有限的,沉溺于欲望和愿望之中,我們就永遠不會享受到持久的幸福和靈魂的安寧。一個欲望獲得了滿足,新的欲望隨即又產生。一個痛苦消除了,新的痛苦又接踵而至。對于人生來說真正的現實就是痛苦。快樂和幸福只是一種消極的東西,也就是說,是痛苦的暫時缺席。困乏是始終伴隨人生大部分時光的一種痛苦。當困乏暫時消除之后,一種新的痛苦又隨即而來,這就是無聊。人總是象鐘擺一樣,在困乏與無聊之間擺動。孤身一人獨立于世,爭斗、戰爭、吞噬與被吞噬,受盡痛苦的折磨。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是一樁入不敷出的交易。況且,我們的生命還在馬不停蹄的奔向死亡!年輕時我們還意識不到這點。意志如影隨形只有躲在更大的影子里你才似乎能擺脫了它的跟蹤,這個影子或許就是自然里的大意志,意志是無限的,世界也是無限的,只有自然才能滿足意志無限的要求。我們放棄可憐的小我與天與自然合一才能伸展我們的靈性,擺脫意志的折磨。但只要你從自然中獨立出來,這個影子就立即出現到最初跟蹤狀態。意志哲學關于人生即苦這種結論剛好又和古代印度哲學非常的吻合。
叔本華把人們帶入的是一個極其悲涼的和極其陰沉的境地,不過最后他總算還是為人類指出了兩條出路。一條是美學的,一條是倫理的。前一條出路是一種暫時的解脫,后一條出路則是持久的,是等同于佛陀的一條道路。他告訴我們人可以成為純粹的無意識的認識主體,賦予人這種能力的認識方式就是藝術,藝術家專注于對自然的靜觀中,進入了忘我的非功利狀態,就暫時逃脫了意志對他的擺布,獲得一種安慰和精神補償。人在欣賞藝術的時候也會由于同樣的原故而讓欣賞者的心境變得平靜和超凡脫俗起來,擺脫意志的壓迫,逃脫欲望的牢籠。盡管如此,藝術的出路終究不是永久的方式,徹底的方式是倫理學途徑:對意志的否定。蓄意棄絕意志的禁欲苦行,徹底的消滅意志。達到佛陀的最高境界涅磐:心如止水,怡然自得。
叔本華為我們深刻地分析了意志造成的人生痛苦,也指出了一些解脫的辦法。按理說他的精神境界應該是很達觀的、與世無爭的、超然物外的。但他的思想和行為在他的一生中往往又經常表現得很不一致。比如他和他的母親爭吵,相互貶低和嘲諷對方、他還以帶有一種嘲諷式的優越感評價他的哲學老師費希特、在大學里他還故意將他的講座時間安排在著名的黑格爾講座的同一時間,要一爭高下、在他的晚年,榮譽來臨的時候,他貪婪地閱讀著人們寫的所有關于他的文章,也變得越來越愛好交際和隨和了,與過去判若倆人。他的這些種表現是否和他所宣揚的思想不一致呢?說一套做一套是否很虛偽呢?我看不是,因為他雖然認識到了痛苦的根源,也發現了一些解脫的辦法,但意志的力量太強大了,以至于象他這樣的思想深刻的哲學家也都徹底擺脫不了意志對他的控制。他的行為是不由自主的自然流露,我們不能批評他反到好象證明了他的學說。
補述:這是我期終“西方哲學史”考試的一份答卷,寫得很粗陋。如果放在平時我未必會主動選擇這樣一個題目去寫這樣一篇文章。因為關于叔本華大師的文章已在所不少,我沒有必要湊這個熱鬧??墒且坏珜懗鰜?,特別是選擇一個特殊的角度去寫他的時候,也還是蠻有意思的呢。這似乎也說明,寫什么并不重要,關健看你怎么去表現。哎!這世上其實沒有什么比什么更重要,所謂的重要不過人們故意編造出來的東西。為什么要那么做呢?無非是要你承認他:他很特別所以他很重要。很重要,那只是意志對他下的命令。
黃文韜2008年1月寫于花家地南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